唐诗里的那些“感官描写”

作者: 项伟

唐诗里的那些“感官描写”0

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唐诗可谓是每个中国人在少儿时期必学必背的。谁还不会背几句类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朗朗上口的唐诗呢?吟咏之余,人们常为其动人的意境所惊艳——除了固有的音韵格律之美,富有画面感、意境深远的韵味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而这种画面感和代入感,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以为,这是诗人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描写的结果,我们暂且称之为“感官描写法”吧。

何谓“感官描写法”?“感官”好理解,就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还有感官中枢——大脑。对应的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系统。它们都有各自所感知的对象,简而言之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的“色”不是颜色,而是我们通过视觉系统所看到的一切,比如物体的形状、大小、色泽、阴影、运动轨迹等;同样的道理,“香”也不单指香味,而是指嗅觉系统所能感知的气味,如香、臭、腥、膻……较为特殊的是“法”,即通过大脑联想或想象所产生的内容,既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看着有形,听着有声,闻着有味,尝着酸甜苦辣咸,摸着冷热粗细硬软,心有喜怒忧思惊恐悲——色、声、香、味、触、法的各种组合与搭配,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五彩斑斓、变幻无穷的世界真实且具有差异性的感受与认知。那么,如何通过文字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世界或具体事物呢?全靠观察。什么是观察?不能说眼睛看了,就叫观察,而是要将“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全部调动起来。比如,西瓜长什么样?皮、瓤与籽分别是什么颜色?切开后有什么气味?手指触碰瓜皮和汁液时是什么感觉?吃起来又是什么滋味,像在嚼什么呢?就像这样,将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到的、想到的全部写下来,作文想不生动都难!为了叙述方便,暂且将这些基于感官的描写方法分别称为色法、声法、香法、味法、触法及意法,统称为“感官描写法”——事实上,它早已广泛应用于很多经典的唐诗了。

譬如“诗圣”杜甫的五言诗《绝句》,就使用了多种感官描写法:“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先是用了色法及对比,通过视觉展现江山的壮丽、花草的盎然生机以及燕子的飞翔和鸳鸯的安卧。诗中的景物描写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动到静,绘就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旖旎春光图。其次是香法,也就是鼻端所闻到的花草香气。还有触法,展现的是体表的感觉:“泥融”在这里是指湿润的泥土,“沙暖”则是指温暖的沙地,这些都是要靠皮肤触碰才能感知的。色法、香法、触法等描写手法的巧妙结合,让读者不单是在看春景图,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明媚的山水田园之间。

再如唐诗《咏风》,诗人在短短的四句诗里,先后运用了色法、声法、香法和意法,将本来无形的风描画成了可看的舞、可听的歌、可赏的影、可闻的香,让风变得如诗如画、形质可感。“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其中“飘轻袖、生乱影”属于色法,因为长袖轻飘、树影乱摇等情景都是眼睛观察到的。而“共绕梁”就属于声法,借用“余音绕梁”的典故,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送远香”则是香法,形容和风将花香送至远处。此外还有意法:舞蹈、歌唱、树影摇、花香飘等常见的事物或形象,在这里都是对风的形容与比喻——风如舞姬,风似歌者,风调皮地摇晃着树影,风轻轻地送来花香——经过诗人巧妙的构思与雕琢,风好像成了有生命的精灵,游走于天地之间。

诸如此类使用了“感官描写法”的古诗不胜枚举,有些诗句更是因为将感官的体验挖掘到了极致而成为流芳后世的名句。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咏鹅》,开篇就先声夺人,连用三个拟声字“鹅,鹅,鹅”,这是典型的声法,因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深得人们喜爱,以至千百年后依旧被当作儿童的启蒙诗篇。同样传神的拟声词还有《木兰辞》里“磨刀霍霍向猪羊”的“霍霍”,这两个字既精准地模拟了磨刀时的声响,又传递出了木兰弟弟听说木兰将要回家时激动的心情,这也要归功于声法的妙用。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对琵琶声的描写也让人拍案叫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为了描摹琵琶声的美感与质感,同时运用了声法与意法:“嘈嘈”“切切”分别是对琵琶大弦、小弦声音的模拟,属于声法;而急雨、私语声,及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则是对大小弦声的比喻,将琵琶的声音形象化了,让那些没听过琵琶的人,也能感受和想象到琵琶的美妙音韵。

这种“感官描写法”对我们的日常写作有哪些启发?好处自不必说,很多名家都是个中高手。比如,著名作家陈忠实在散文《火晶柿子》中,就为我们带来了感官描写的经典范例。在短短百来字的段落中,他糅合运用了色、声、香、味、触、意法,为我们描述了火晶柿子这种产自陕西临潼的美味,读来代入感十足,令人垂涎不已。陈忠实先运用色法来描写柿子的外皮和果肉,“薄皮儿”“鲜红鲜红的肉汁”,这么一描绘,柿子的形象立马鲜活了。“软如蛋黄”,同时运用了触法与意法,“软”是手指接触时的体验,而“如蛋黄”,则是大脑的联想,属于意法,用来形容柿肉之嫩、软,画面感瞬间凸显。“吞到口里,无丝无核儿,有一缕蜂蜜的香味儿”,这句话精准地描述了柿肉的口感与香味儿,搭配运用了味法与香法,细究起来,还有意法——类似于蜂蜜的香味,是通过联想得到的。最后还用声法对柿子的美味做了点睛与收笔:“卖火晶柿子的摊位上,常见蜜蜂‘嗡嗡’盘绕不去……”“嗡嗡”是拟声词,属于声法,你想,连蜜蜂都在柿子上面盘旋不去,误将其认作花蜜了,可见其香甜程度非同一般啊。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

上一篇: 言论
下一篇: 另一个世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