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是和爱同等重要的母题

作者: 梅珍里

告别是和爱同等重要的母题0

一部电影,需要用多少句台词才能讲好一个关于告别的故事?

西班牙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给出了一个和主流截然不同的答案。没有一句台词,它却讲述了一个沉甸甸的、关于爱和告别的故事。

不够完美的人,应当如何去爱

这部电影采用抽象的动画形式,去除一切台词,动画的主角不是人类,而是一条小狗和一个机器人。仅凭画面和音乐,导演就构建了一个动物拟人化的想象世界。

在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曼哈顿街区,独居的小狗望向电视屏幕中自己孤单的身影,又望向隔壁相依的住户。此时,一则关于机器人的电视广告恰逢其时地跳了出来。

“你感到孤独吗?”面对广告的叩问,小狗拨打了订购电话,开始了它与机器人的故事。

拥有同伴后,小狗和机器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两人漫步在纽约的公园,伴随着歌曲共舞,观赏路人演奏音乐,相互依偎着看电视入眠。而这一切美好,却随着夏天的到来戛然而止。

夏天到了,他们前往海滩戏耍。结果,或许是因为身体里进了海水,或许是因为电力耗尽,机器人在沙滩上动弹不得。此时,小狗不得已在机器人的安慰下暂时离开。后来,由于沙滩管控,小狗只能在来年6月再来接走机器人。可惜的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机器人因各种遭遇而四分五裂,不见踪影。

它们的人生,开始了第一场漫长的离别。

看到这里,或许有很多观众会埋怨小狗:如果它在进入海滩时就注意到“远离海水”的警示牌;如果它在一开始就了解机器人不能接触海水的属性;如果它在第二天早上更早一些出门,就不会赶上纽约市的大堵车,或许就能顺利将机器人带回家,遗憾也就不会发生。

但如果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小狗的一切行为都有迹可循。小狗的性格原本就循规蹈矩,略带怯懦和毛躁,这便注定了它在第一段与机器人的关系中做得没那么尽善尽美。

正是这些不完美的角色设定,让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们都曾是小狗,也都将成为浣熊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浣熊出现了。与小狗相比,浣熊的所作所为显得更为成熟和妥帖:在找到已经支离破碎的机器人后,它通过改造各种机器组件,使机器人重新获得生命;它会在机器人用炉子烧菜不小心引起炉子着火时镇定地处理。

对比之下,小狗对机器人的爱显得格外稚嫩。但是,是否有一种可能性,即浣熊也曾错失过自己的同伴,而后才学会了该如何细致地待人呢?

小狗和浣熊,分别对应着情感状态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前者青涩稚嫩,在行为上时常有疏忽之处;后者成熟体贴,总能坚定地向对方提供帮助。但是两者并无高低之分,有的只是经历的时间差罢了。

小狗对机器人的情感表达或许笨拙,我们却不能否认爱的存在。小狗连逃票都不敢,却多次试图闯入沙滩,它写下提醒自己6月份去接机器人的便利贴,看见相似的机器人时带着些许犹疑……这些都是在意的表现。

而告别是和爱同等重要的母题。

在被困沙滩的一年里,机器人做了许多奇妙的梦。影片结尾,已经和浣熊相伴的机器人,在顶楼无意间看见了自己曾经的玩伴小狗和它新的机器人同伴。它立即冲下楼,横穿马路跑到小狗面前,抱住了自己曾经最好的朋友。

如果剧情在此时落幕,这部电影势必会收获一个典型的圆满结局。然而,就像现实中的离别那样,一切都很难如人所愿——浣熊拿着刚刚做好的三明治站在机器人身后,笑着拍了拍它的肩膀,机器人手里拿着的番茄酱掉落在地上——它的最后一个梦醒了。

机器人望向墙上自己和浣熊的合影,想象着如果它和小狗相聚,各自的新同伴可能面临的失落,下定决心放弃重逢的机会。

梦醒时分,这部动画电影或许是刻意想要观众意识到,那些故人重逢的完美结局,在虚构的动画中并没有发生,在现实中更难以实现。

即便已经离去,下一段旅途启程时,曾经的印记依然留在双方的身上。

与小狗散步的时候,机器人看见手牵手的小学生,隐约感受到“牵手”和“爱”之间的相关性,握住了小狗的手,却因用力过猛而让对方生疼;时过境迁,当身边的人变成浣熊时,机器人已经学会了掌握力度,以一种不让对方受伤的力度,牵住了浣熊。

曾经的小狗同样不知道该怎么爱人。但当它把新的机器人带去同样的海滩时,它会谨慎地让机器人远离海水,并提前为机器人补充充足的润滑油,来防止类似的意外再次发生。

电影最后,随着小狗和机器人共舞过的音乐声响起,一场温柔的告别正在发生,只是它们都放弃了和对方相见,而分别与各自现在的同伴一同起舞。刻意留下的遗憾反而成为这部电影最精妙之处:过去的回忆时隐时现,恰恰提醒人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白杨树摘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本刊节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