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奏出凤凰的鸣叫
作者: 陈娟“冷门”古典乐器也能火
柳青瑶生于天津。5岁那年,她开始学习弹奏琵琶。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其演奏技巧也是民族乐器之首。“它的基本技法,弹挑和轮指,都是往外拨。刚学时要形成肌肉记忆比较难,只能不断地练。”柳青瑶一开始懵懵懂懂,只知道每到周末跟着老师上课,平日放学后在家中练习,每日练得手指疼。加入少儿民乐团后,和古筝、二胡、扬琴等乐器打过交道,她才渐渐对琵琶有了兴趣。
柳青瑶苦练基本功,技法娴熟后,才进阶到融入情感。第一次让她有成就感的演出是在小学六年级,她在台上弹《十面埋伏》。战场上的短兵相接,人的呐喊,马的嘶鸣,滔滔的乌江水声,随着她手指的拨动倾泻而出。结束时,台下掌声不断。
她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负责泛娱乐项目。因工作需要,她每天都和“00后”打交道,讨论时下热点。一时间,“中国风”兴起,汉服、古风歌曲、民乐等扑面而来。一直没有放弃弹奏琵琶的她说:“箜篌、琵琶这类‘冷门’古典乐器,大家可能不了解它们,我或许可以试着向大家普及。”
2016年前后,柳青瑶开始尝试录制民乐短视频,“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增加民乐的曝光率”。那年夏天,电视剧《老九门》热播,片尾曲《典狱司》中融入了几段戏腔,在古风歌曲圈火了好一阵子。柳青瑶被歌中的戏腔打动,便改编曲子,用琵琶演奏出来。她自学拍摄、录制、混音、剪辑,将自己的表演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B站(哔哩哔哩网站)上。很快,这段时长4分钟的视频上就铺满了弹幕,被网友推上当日热搜榜。
“很多人在弹幕里说要学弹琵琶。那一刻,我知道路走对了。”之后,柳青瑶辞去工作,专职做音乐视频,用琵琶改编、翻奏各种流行歌曲,从电视剧《东宫》的主题曲《初见》,到许嵩的《江湖》、李玉刚的《刚好遇见你》,还有古风圈名曲《锦鲤抄》《牵丝戏》等。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2019年年初,枊青瑶停止更新视频,开始反思:一方面,流行歌曲大都是为歌词服务的,它们真的适合琵琶翻奏吗?另一方面,翻奏为琵琶增加了曝光度,但为听众、社会留下了什么?
柳青瑶记起一段往事。在南京大学读书时,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到学校做讲座,问大家:“你们想听‘鬼’走路的声音吗?”他让大家闭上眼,即兴演奏起来。柳青瑶好奇心重,偷偷睁开一只眼,瞥见他正用手叩击琵琶的面板。“那声音绝了!”
那一幕,一直留在柳青瑶的心底。“琵琶本身就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弹奏出赛龙舟时的锣鼓喧天声、春雨砸进泥土的嗒嗒声,还有木鱼声。我为何不去解放它?”柳青瑶发现翻奏锁住了自己的想象,而音乐的魅力在于创作。
柳青瑶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乐器“具象化”。“我们学过李商隐的《锦瑟》,都会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但有多少人真正听过瑟的声音?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将箜篌的声音比作远方凤凰的鸣叫,有多少人知道箜篌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她发起原创音乐项目“中国人的乐器”。第一个作品是《锦瑟》,她将瑟和古琴的声音结合,一边唱一边演奏,奏出了“琴瑟和鸣”。之后,她又陆续推出《李凭箜篌引》《小饮听阮咸》,用箜篌、阮咸等,演绎李贺诗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诠释白居易诗中的“落盘珠历历,摇佩玉琤琤”。
到了《兰陵王入阵曲》,柳青瑶开始放弃歌词,“以乐器为主角演绎故事”。北齐兰陵王,是“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也是骁勇善战的将军。邙山之战,他头戴面具,率领500名骑兵突围,名声大振,士兵以《兰陵王入阵曲》赞颂他。后来,他因战功被北齐王所忌,喝了赐下的毒酒。“我创作时就在想:兰陵王在喝下毒酒倒地的那一刻,想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宫廷的权谋争斗,而是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光辉时刻。”2020年4月,《兰陵王入阵曲》发布,网上播放量高达千万,弹幕上飘过的都是“像置身于千军万马的战场”“震撼”“耳朵发木”之类的话语。
柳青瑶制作原创国乐视频就像写论文,需要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积累历史文化知识。转变为创作者的这些年,她成了“全能选手”,不仅会作曲、混音、写剧本,还会修图、剪辑、做后期。为更好地展示中国乐器,她还专门去学舞蹈和箜篌,“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音乐的力量不容忽视
“中国人的乐器”系列作品,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更新。
“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外国人听不懂或者不爱听中国音乐,不要小觑音乐的力量,它是可以跨越语言、民族和国界的。”柳青瑶说。早在读中学时,她就跟随外交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交流。2001年,柳青瑶13岁,跟随民乐团到瑞典参加当地举办的国际音乐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乐手,带着不同的乐器参加演出。开幕式上,原本安排的是她和民乐团的一位打击乐手,一个弹琵琶一个打鼓,共同演奏新疆民歌《送你一枝玫瑰花》。演出当天,打击乐手突然发烧,她只能和一个打非洲鼓的乐手上台,两人即兴合奏了一曲,“琵琶声和鼓声完美融合,非常好玩”。
有一次,在剑桥大学演出,乐团演奏了《红楼梦》组曲,《枉凝眉》的调子一出,坐在第一排的英国老太太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我问她,是不是看过《红楼梦》?她说没有,只是觉得这首乐曲特别打动人。”柳青瑶说,深刻的音乐作品不需要歌词,甚至不需要知识背景,它本身的表现力就足以令人动容。至于音乐作品的厚度和深度靠什么,柳青瑶有自己的体会。2021年,她带着琵琶去新疆采风。“这次采风对我启发很大。舞蹈反映的是自然和生活,创作音乐也应如此。中国的音乐、中国乐器的声音,也应该进入自然、社会和历史,反映中国人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哲学思想。”柳青瑶说。而琵琶就是她的一支笔,“琵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有它的语言体系,我要做的是让它说话、讲故事”。
如今,柳青瑶每天都弹奏琵琶,几乎和这位“木头伙伴”形影不离。她最近开始研究学习西洋管弦乐的作曲、编曲方法。“知己知彼,才能使中国民族乐器的声源更广泛地应用在世界性的音源领域。同时,挖掘自己的想象力,做出有灵魂、有思想、令人感动的民族音乐作品。”柳青瑶说。这正是她做音乐的初心。
(何塞摘自《时代青年·悦读》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