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青春》:青年科学家的诗和远方

作者: 毛豆 玉生烟

《旷野青春》:青年科学家的诗和远方0
《旷野青春》:青年科学家的诗和远方1
《旷野青春》:青年科学家的诗和远方2
《旷野青春》:青年科学家的诗和远方3

深海、雨林、冰川、洞穴、高原、江底,美妙绝伦的自然景致如画卷般铺陈开来,怀抱着使命的科研“探路者”,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留下了自己孤独的足迹。他们用智慧和勇气逐步解开蔚蓝深海中时间的秘密,探索雨林中人类与象群共生的边界,聆听树木背后冰川的消融,寻找洞穴深处隐匿的病毒……青春、梦想、孤寂、收获,纪录片《旷野青春》在一个个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和独白中,为观众展现了别样的青春魅力。

《旷野青春》共六集,分别为《海底拾遗人》《人象谈判师》《树语者》《隐形防线》《种子猎人》及《驭电行者》。每集一个篇章,从科研工作者的第一视角来讲述相关工作背后的故事,通过对真实人生的书写与思考,生动地展现当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价值。

在《旷野青春》中,没有光鲜亮丽的流量明星,也没有获得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一个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普通科研工作者。他们在不毛之地踽踽独行的纯粹与外界的喧嚣和浮华形成鲜明对比,而支持他们勇往直前的是那些科学考察中全新的发现和对于梦想的不懈追求。穷尽每一种可能去推动学科研究上的微小进步,这种“于细微之处听惊雷”的“微力量”,也与《旷野青春》自身的“微记录”属性不谋而合。

第一集《海底拾遗人》一开始,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蔚蓝,遥远未知的历史边角,就埋藏在这片深水下。只有潜入其中,拨开覆盖在文物表面厚达数米的海底淤泥,克服突然来袭的海底飓风,才能找出那些沉默的时间的纹路,带回祖辈们的故事碎片。而这些,正是像詹森扬这样的年轻科研人员们每天在做的事。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选择了科学研究,就等同于选择了“枯燥乏味”“危险恐惧”与“孤独寂寞”,但是无论有多少困难,只要心中仍有信仰与热忱,他们就会坚持到底。就像《种子猎人》一集中张挺说的那样:“路靠脚来延伸,科考靠熬来成就。”

《隐形防线》中的湖北省武汉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治所副主任技师田俊华早已习惯“隐藏自己”,让声音被呼吸吞没,将身体和黑暗融合,在无人的洞穴中与蝙蝠同住,只为尽早发现更多威胁人类生命的潜在病毒。

电力高速公路的探索者、输变电工程师吕淳同样也是一名在“黑暗”中工作了260多天的科研人。他每日都在研究如何加速管廊工程的投运,推动中东部地区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驭电行者》以略显寂静的方式,轻轻诉说着他在狭长的隧道中坚守的日常,把城市的光明汇成一场无声的电影。

在科研工作者展现个人风采的同时,他们足迹所至的自然风光也成为《旷野青春》的一大亮点。从西藏到武汉再到昆明,祖国的大江大河、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让观众在感受地域广袤、物种丰富的同时直呼惊艳,叹为观止。

跟随着《海底拾遗人》的镜头,观众得以窥见蔚蓝深海混沌的一面。在海底,泥沙飞舞,能见度低到伸手不见五指。水下考古工作者被黑暗包围,用微弱的照明灯,向遥远的过去投去一缕可见的光。《人象谈判师》将镜头锁定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茂密雨林,一望无际的林海,树影婆娑,轻烟绿雾,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灌木覆盖着山体,挡住来访者的视线。浓郁的民族风情,为这片土地增加了更丰富、迷人的人文魅力。《树语者》中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纵横,巨大的高度差蔚为壮观,在冰川融化的地方,大树随意散落,伴随着空灵的配乐,岁月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年轻姑娘们在成为“人象谈判师”后,捡起大象的粪便做研究;为了掀开冰川的过往,“树语者”需要爬上海拔2750米的米堆冰川,才能看清人类生存变化的指针;病媒生物生活的环境对人类来说非常恶劣,足以致命,但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治技师们以山野为办公室,把洞穴当工作台,将林地变实验室;每年有三分之一都在与时间赛跑的“种子猎人”,面对突然落下的山体碎石,依然能够泰然处之……科研工作者要战胜的不只是环境,还有内心的恐惧和软弱。

《旷野青春》的主角是一个个科研工作者,展现的是以个体为代表的为科学而奉献的奋斗者群像,是一个个青年科学家的故事汇聚而成的中国故事。

(胡巴摘自微信公众号“深度文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