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枝

作者: 许冬林

寒枝0
吴昌硕画的牡丹(一)

吴昌硕画牡丹,常常在酣然盛开的牡丹花朵边,冷冷地立一两根寒枝。

这寒枝和鲜润饱满的牡丹花,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花是艳的,寒枝是冷色调的。花华枝春满,寒枝瘦削萧疏。花姿态婆娑,寒枝孤独挺立。

寒枝1
任伯年《酸寒尉像》

吴昌硕画牡丹,几乎从不漏下寒枝,大约是因为,那寒枝一直就长在他的生命里。从内心长到手指,长到指端的羊毫里。

他大半生困顿寒微。十七岁,因战乱随父逃难。五年后回家,家中亲人俱亡,只剩他和父亲。

海上画派大画家任伯年曾画过他,名为《酸寒尉像》。画里,吴昌硕刚刚交差回来,官服官帽还没来得及脱去,他已在那里拱手作揖,似与远道而来的师友施礼问候。此后,吴昌硕常常以“酸寒尉”自称。

也真是酸寒。四十四岁,他在上海浦东郊区租了两间小民房,安顿家小,并寄希望于书画,期望自己能像任伯年一样,靠一支画笔安身立命。但是,他的画卖不动。初冬之夜,寄身于低矮屋檐,看看环堵萧然,他在纸上写道:“夜漏三下,妻儿俱睡熟,老屋一灯荧然,光淡欲灭。”

再去上海,他矢志于以书画立足,已是二十余年后。他用西洋红画花卉,笔下的花朵鲜丽饱满。他自谓“老缶画气不画形”,“老缶”也是他的名号,他的画郁拔苍劲、气势磅礴。

他像牡丹花边的寒枝,从苦寒苍茫里劲挺而出,带着一身的寒气,是倔强的,骄傲的,巍然的。

吴昌硕不仅勇于挑战命运,在艺术上也一身胆气。他说“自我作古空群雄”。他把自己撂到了书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凛然上前,直面古人。他敢将大红大绿用于花卉,曾有海上画派画家蒲华告诫他,要多用水墨,少用颜色。因为是文人画,要高雅,“色不可俗”。可是吴昌硕偏不。他用色不守古法,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为重彩。

有人说吴昌硕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身处动荡年代,却彰显了中国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可是我觉得,他作品里的劲挺自强之气,不是闲逸富贵给的,而是苦难与执着给的。

就像他笔下的牡丹,最动人的不仅是牡丹的色,还有花朵之后那些片叶不着的寒枝。

也许那寒枝是枯的。也许它遭受过风雪的压迫,遭受过刀斧的刈割,所以枯了。但此刻,寒枝依旧挺在花丛里,挺在岩石旁,让一朵牡丹在春天绽放,却不敢轻薄放纵地绽放。它映照着,让绽放的牡丹懂得了节制和内敛,懂得了沉着与静穆。

一个人,大约只有尝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才会懂得,在姹紫嫣红的盛开时节,依然不忘在心里立上几根寒枝。

寒枝2
吴昌硕画的牡丹(二)
寒枝3
吴昌硕画的牡丹(三)
寒枝4
吴昌硕画的牡丹(四)

对于吴昌硕,即使后来成名家了,即使名利汹涌而来了,他也记得早年的那些忧患与颠沛,记得自己来自民间,记得自己的身份,记得自己的追求与使命。所以,笔下的牡丹开得再热闹,他依旧要种几根冷冷的寒枝在侧,给自己降温,也给世人降温。

吴昌硕笔下的寒枝不仅是瘦的、枯的,也是高的。那寒枝高过花朵,高过绿叶,不摧不折,独对风日,挺向苍穹。我想,在这样的寒枝边盛开的花朵,一定是心怀谦卑的吧。

晚年,吴昌硕的艺术如一朵牡丹,雍容明媚地盛开在中国画坛。那时的上海,曾经出现了“家家缶翁,户户昌硕”的盛况,他却静静写下一副对联:“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而我想说:“寒枝最精神。”

(大浪淘沙摘自中国言实出版社《日暮苍山远》一书)

上一篇: 与水果有关的英语表达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