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时,动物需要盖被子吗
作者: 王淼很多人发现,影片中的大多数野生动物在睡觉时不但不用盖被子,而且随便找一个地方就可以趴着睡了。令人不禁好奇:为什么人类睡觉需要盖被子,动物却几乎不用找铺盖或保温呢?
随环境调节体温

人类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的浮动会直接对人类的身体造成一定影响,所幸人类进化后懂得发明被子来保持体温。至于一般动物,则大多拥有一种身体机制,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来调节体温,所以一般不需要盖被子也能在野外过夜。
其实,在自然界当中,除了鸭嘴兽、无脊椎动物、部分会冬眠的动物和绝大部分的鱼类及两栖类属于体温不恒定的“变温动物”,大部分陆地上的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如老虎、狮子、猴子、猫、狗等。那么,这些动物需要盖被子吗?
答案是:不同物种间,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像狮子、老虎有较多的体毛,犹如穿着一件保暖内衣,加上厚厚的皮下脂肪,可以保持体温,就不需要盖被子;但像人类,体毛比较少,所以睡觉时就必须盖好被子以免受凉。至于猫,其体温比人类的还高,天冷时会比人类更怕冷,所以自动钻进被窝的情况十分常见。
寒带动物天冷时更活跃

动物园里的动物如何过冬?其实,动物们对温度的体感相当两极化。例如北极熊等寒带动物,遇到寒冷天气时通常精神抖擞。而棕熊、灰狼、大熊猫、小熊猫、美洲野牛、蒙古野马等寒带及温带地区的动物,也会自豪展现自带“皮毛大衣”的保暖功能。
至于鸟类(含企鹅),只要身上的羽毛保持干燥,就像穿了一件保暖的羽绒外套,完全不受低温影响。下雨时,栗喉蜂虎喜欢停栖在高处有遮挡的位置休息,当气温偏低时,它们则会紧靠在一起互相取暖。而此时,动物保育员也会将喂食的次数增加到每日3~4次(夏季为1~2次),以补充它们可能因低温流失的能量。
夜行性动物二趾树懒,由于身上覆着一层厚厚的毛发,低温时节也不受影响,依然会每天悠闲、缓慢地移动到某个制高点,将自己蜷成一团大睡特睡。
各凭本事保暖

至于来自热带地区、习惯温暖气候的野生动物,一旦气温降至20摄氏度以下,它们就会启动本能的御寒模式,或由园方启用各项御寒保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供厚麻袋及厚布,还有各式加温或维持温度的设备。
像体温只有27~33摄氏度的大食蚁兽,是所有哺乳动物里体温最低的。其新陈代谢也较缓慢,加上营养摄取只来自白蚁和蚂蚁,因此它们跟无尾熊很像,不论天气冷热,都会尽量待在洞穴里睡觉,减少活动量。
来自热带地区的黑猩猩,是动物中使用工具的第一高手,它们会用保育员提供的干草铺床,有些则利用麻布袋当睡垫,隔开冰冷的地面。来自亚洲热带雨林区的红毛猩猩最怕冷,不但会披着麻布袋吹暖风,有时还会互抢麻布袋,或整个身体钻进麻布袋。如果仍觉得冷,红毛猩猩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就是藏在展场仿岩树洞的墙壁里,享受可以吹出暖风的电暖器。
花式保暖设备

另外,个头娇小的棉头绢猴非常怕冷,因此动物园会在它们的巢箱上方装配特制的陶瓷灯。这是一种会产生热能但不会发出亮光的加热器,让日行性动物棉头绢猴在冬天的夜里,既能保暖又不会受到光源干扰。
平日喜欢水陆两栖的马来貘,因为有自己专属的暖炕(锅炉烧开的热水透过水管系统在地面下发热),所以天冷时它们便会坐卧在这个特定位置上,而不选择躲进水里;同样的,陆地上体形最大的非洲象也有室内专用暖炕,所以不论室外的寒风怎么吹,室内总是暖意十足。
此外,为了让一群特别怕冷的穿山甲在一波波寒流中过得平安舒适,动物园会让水温保持在28摄氏度上下,以免水温偏低,引起穿山甲活动力和食欲下降。
放“寒假”拒见游客

而变温动物,如爬行动物,也会依据各自的需求向保温灯靠拢(保温灯核心热点的温度是35~40摄氏度,局部温度则为25~30摄氏度),选个保暖舒适的好位置进入半冬眠。
户外区的动物怕冷时怎么办?比如水豚、大食蚁兽、蜘蛛猴、黑冠松鼠猴及小爪水獭等,一般都会找寻背风处躲避寒风吹袭,动物园也会为其室内栏舍加装地热设备。所以当寒流来袭时,游客参观动物园时没有在展场看到红毛猩猩和大林羚,或许它们正躲在室内,自行放“寒假”呢。
(本刊原创稿件,Raven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