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操作
作者: 张大春写文章有没有公式?多年前我认识了一位名师,他会用类似简易的数学公式,转换成作文的组织架构和书写程序。听他讲作文,如拼七巧板,好像只要掌握了几个扭转行文的关键语句、连接词,再填入预铸宿构的半成品(名人逸事、伟人格言、前人佳句),无论什么题目,都能够洋洋洒洒堆出一篇文字来,要成语有成语,要诗词有诗词,要感慨有感慨,要体悟有体悟,真是应有尽有。
我还记得他告诉我:根据他的观察,有几句话,无论什么题目都应付得了,一旦巧施于行文之间,必然能让批改作文的老师眼前为之一亮。其中一句是“君子以果行育德”(语出《易经》),另一句是“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语出《诗经》),还有一句是“士君子立志不难”(语出韩愈)。
这三句话还都不需要引注出处——那样就太做作了。然则如何运用呢?就是在换段之首,硬打硬接,破空而下,之后再加上一句白话,聊为补充,表示作者无意卖弄,而是有真实体会的。比方说:“‘君子以果行育德’,无论什么理想,都得付诸实践……”“‘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道理是很明显的……”“‘士君子立志不难’,但是能坚持走下去不容易……”
我的这位朋友对于文学创作没什么兴趣,无论任何名家名作,在他眼里都是可以拼装拆解的积木,而堆积木,不过是将现成的材料翻来覆去、颠倒搬弄而已。我只能祈祷他教导的许多孩子的卷子不要落在同一位批卷老师手上。
诚然,公式化的锻炼出不了文学家,可是在考场作文这种万人如海、一试而决的竞赛中颇有突出之处。补习班的名师之横行江湖,良有以也。你说他匠气,我还觉得这样的匠心,倒未必不可以发扬光大。试想:如果不只是调度有限的佳言名语,投机取巧,而是将这些公式移作思考游戏,锻炼出一种不断联想、记忆、对照、质疑、求解的思考习惯,何尝不能在更广泛的生活场域中打造出行文的能力呢?
让我先介绍三个看起来无关的名词——“惯用语”“生命经验”“掌故传闻”。这是我所谓的游戏公式等号左边的三个元素。
“惯用语”是一个概念性的说法,包括了我们常用的成语、俗语、俏皮话等。人们使用这一类的语汇时经常不假思索,例如我们说某人招了个“东床快婿”,恐怕未必认为口中的“东”“床”“快”三字有何意义,也未必知道此成语说的是王羲之;可是四字连用,对那位女婿想来是恭维赏识的。
“生命经验”无须解释,大约就是真实生活中琐琐屑屑、时刻能从记忆中提取,为友朋说三道四、招引啼笑的段子。就从前文提到的“东床快婿”生发,我总记得生平拥有的第一本不带注音符号的读物是《成语故事》,书上解说“东床快婿”的故事来历,把王羲之画成个大肚汉,大白天在窗边坦腹大睡的模样很滑稽,看起来不像个仪容俊秀的女婿,更不像个书法家。
至于“掌故传闻”,有时自书本来,有时浸润于常识,虽未必能脱口便尽道诸事出处是某卷某篇,能说个大意也就可以了。从这个方向上谈“东床快婿”,我儿时那本读物《成语故事》就不够用,甚至不见得正确了。“东床快婿”“坦腹东床”背后还有更多的细节。
《世说新语·雅量》里有这么个故事:太尉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的子弟都很俊雅,便派遣门生到王府求女婿。王导对郗太尉的门生说:“你去东厢房,随意挑看。”王家子弟一听说郗太傅家来选婿,都肃容待客,各显风姿。只有王羲之一个人“在东床坦腹卧,如不闻”。那门生回去如实禀告,郗鉴道:“正此好!”(就是这个人合适!)
“坦腹”的时候,王羲之原来不是在呼呼大睡,而是在吃东西。若依《太平御览》,说得更仔细,连王羲之吃的东西是“胡饼”都记载了。想来其相确实不怎么雅观,然其风姿潇洒,率真过人,恐怕也是郗鉴快手选取的原因吧?《世说新语·容止》上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这里所形容的,应该就是这种风度。
以上数段,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小文章。
等号左边的三种元素有时可以一套一套地想象。当你在等公交车、搭地铁,或是穷极无聊想要骂那个跟你约会却迟到的家伙时,就可以做这样的练习——首先,想一个成语、一句诗、一段歌词、一个新闻标题……其次,想想这话语运用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事件;接着,再想想在你所读过的各种文本之中(包括新闻、历史、小说、戏剧、电影、漫画、网络流言……),有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吻合那句话以及那次经验的情节。一旦找到——我就要和你一起说:“答对了!”虽然你一个字都没写出来,但是这整个思考的过程,已经是写文章了。
惯用语+生命经验+掌故传闻=成文。
(语乐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章自在》一书,阿砂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