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像二手书店

作者: 莫笑君

时间就像二手书店0
时间就像二手书店1

肖恩·白塞尔原本是英国一家电视台的职员,辞职后在苏格兰小镇威格敦把一家名为“The Book Shop”的书店买下,兢兢业业经营十多年,将它打造成了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店。他把自己每一天在书店的生活都记录下来,出版了“日记体”随笔《书店日记》,随后又出版了《书店四季》。

《书店四季》记录了他在书店的日常,和他获得的关于书店、图书行业以及社会、人生的种种感悟。本书笔调轻松幽默,时不时还冒出一些淡淡的英式“毒舌”,读起来非常有趣。

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其实是没有二手书交易习惯的,多数人将自己的购书需求交给了网络。再不喜欢电商,也离不开电商;再不喜欢电子书,也无法阻挡电子书的兴盛。因为书籍里藏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所以才显得这种改变格外触动人心,也难免叫人沮丧。《书店四季》就很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影响。

在英国,亚马逊是影响力最大的电商,它的出现直接冲击了线下实体书商的生意。比如,一位老妇人来店里向店员询问比顿夫人的一本著作,但她并不是要买,而是想看看这本书和家里藏的那本购自电商平台的是否为同一版本,以此来确定藏书的价值。作者忍不住“吐槽”:“我要开始征收‘浪费时间税’了!”

读到这里,我会心一笑,不要说书店,电商出现后,线下零售业哪一行没遭遇过这样的尴尬?记得朋友和我一起去买衣服,看中了一条裤子,试穿后觉得合适,第一时间不是去付款,而是先上网搜搜同款裤子的价格,比较之后再决定买不买。我相信很多实体店店员也在私下翻过白眼:简直是浪费我们的时间!

其实货比三家倒也没错,聪明的消费者总能想办法来减少“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的流失。反过来想,线上购买的衣服价格虽然相对便宜,但是我们失去了亲身试穿的机会,买回来不合身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了。线下商品价格稍高,是因为我们享受了店员的“鞍前马后”,还有商场的灯光、音乐以及由此产生的综合购物体验,这些都是成本。

有时候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特别是面对日益艰难的纸书行业。肖恩也在书里补充道,网站上有些低价条目是不具有参考性的,不能对线上线下的价格进行简单粗暴的对比。一本二手书的合理标价,一般是刚出版时定价的三分之一。

在体会书商不易的同时,肖恩也给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二手经验”。由于国外的纸质书很贵,对一些畅销作品,许多读者就想通过买二手书来省钱。但二手书店和普通书店的差别在于,二手书店的货源来自顾客,有些书再畅销,如果没有顾客来转手,书店照样没法上架卖。

这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一本畅销书频繁地出现在二手书店,这意味着什么?这说明读者看完这本书,就不想再继续珍藏,只想脱手。在《书店四季》里,面临这种命运的畅销书是《达·芬奇密码》——“我们店里好像从来不缺”。与此相反,《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现在二手书店的概率确实要小得多。

换句话讲,二手书店还兼具检验一本书价值大小的作用。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畅销书,在普通书店,就意味着众星捧月;在二手书店,却成了烫手山芋。同样是书店,一个是广告与明示,一个倒像忠告与暗示。读到后面,我忍不住反问:“照这个逻辑,那些真正值得收藏的书,岂不是永远不会出现在二手书店?那不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不知道,到底哪些才是真正被读者认可的好书?也可能相反,那些真正的烂书直接被卖给了废品回收站,并不会出现在二手书店……”这种追问其实没什么意义,也过于严苛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有绝对的好坏。我想,这是书店留给我们的永恒谜题,也是书籍永恒的魅力,只有不断阅读,才能找到答案。

读完《书店四季》,二手书店在我心里变得更值得尊敬了。它和普通书店好像不再是旧与新那样简单的差别,而是彼此依存,又好像在互相拆台,像“相爱相杀”的欢喜冤家。当然,最重要的是,你会发现,在这个行色匆匆的世界里,这份去书店寻找、思考、追问的心境,可能是我们留给心灵世界难得的温柔了。

读完《书店四季》,我转念想到,或许这么多年,并不是我们在一遍遍读着书籍,而是岁月一遍遍在读着我们。一生就是一本书,时间是最敬业的“二手书商”,总在回收那些不断过期的岁月。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更多关于友情、亲情甚至爱情的故事写进书里面……这样一想,面对这个阅读式微、纸媒落寞的时代,我就能更大声地告诉自己:“读得再多一些,也更用力一些。”

(阿呆摘自《课堂内外·高中版》2022年第7期)

上一篇: 言论
下一篇: 阅读时的那些“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