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你走过的路
作者: 常清潭1996年出生的郭子涵是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第一书记。
前任第一书记,是她的父亲郭建平。2019年8月,51岁的郭建平积劳成疾,倒在了扶贫第一线。10天后,郭子涵主动申请到太行山深处,担起父亲未竟的事业。
两代人的使命接力
就任之前,郭子涵从未来过这个父亲工作了20个月的地方。2019年9月,23岁的郭子涵女承父业,走上了扶贫路。
一切工作都是从零开始,父亲留下的那本厚厚的工作笔记,给了她目标和方向。
“从前我不知道父亲的具体工作是什么,只知道他在扶贫,不能经常回家。”郭子涵说。对照着父亲的笔记,郭子涵将父亲生前正在做但还没做完的事情记在心里。
驻村一个多月,郭子涵就与全村109户共289人相识了。但一开始,她不敢到村民家走访,“因为怕狗,最初都是妈妈陪着去的”。
挨家挨户走访为郭子涵的驻村工作打开了一扇门。父亲为身患残疾的村民申请了轮椅,她帮其申领了残疾证;父亲说服做了心脏手术、不能过度劳累的贫困户种植易生长的白皮松,她帮助村民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
台北村有一段路,郭建平在世时修了一半。郭子涵学着看工程造价单,研究施工材料。“镇上、县里,记不清跑了多少次了。因为有不少手续需要办理,而我对工程事项并不熟悉。”郭子涵说,好在县里非常支持,“跑”得还算顺利。
台北村建在深山沟里,为了更快地往来于乡镇和村子,郭子涵学会了开车。作为新手,她一上路就要面对土路、盘山路等高难度路段。碰上下雨天或夜晚,在临近拐弯处与大车“狭路相逢”时,她“吓得掌心都冒汗”。
路修好了,村民们乐开了花。从空中俯瞰台北村,这条800多米的硬化路,左边是父亲负责修的,右边是女儿负责修的。一深一浅两种颜色的路面,记录了太行山深处两代人的使命接力。
“我想告诉父亲,请他放心,作为女儿,我会替他继续干好这份事业,也替他见证着这一切。”郭子涵说。
跟老书记一个样儿
郭建平生前一直想解决台北村村民的饮用水问题,郭子涵联络各方修建了两个蓄水池。
原来的蓄水池只有10多立方米。“存水量不够,有时得等一段时间,才能把水抽上来。”郭子涵说,“现在,两个蓄水池的总容积达150立方米,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吃不上水了。”
此外,她还主持新建了特色门楼、凉亭、步道、文化长廊,并进行“公厕改革”。2020年冬天,台北村顺利完成了煤改电项目,解决了老百姓冬季取暖的问题。村里的路沿儿都铺上了透水砖,路边增设了太阳能路灯,村里的整体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那些郭建平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情,在女儿手里一件一件地完成了。曾经村民眼中的小子涵,如今成了“跟老书记一个样儿”的小郭书记。
郭子涵说,实学就是真学,是孜孜不倦,一路追求卓越;实干就是真干,是真刀真枪,成就一番事业。
父亲担任第一书记时,鼓励村民种植白皮松和连翘。郭子涵拓宽了这条“致富之路”。2020年,台北村的白皮松和连翘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0多亩。她还带领村民建起了连翘茶加工扶贫车间,使村里有了稳定增收的产业。
车间刚成立时,烘烤设备运行不稳定,需要有人盯着。“我连续4天待在车间,进行烘烤试验。”50多摄氏度的高温烤得她汗流浃背,“第3天,我扛不住晕倒了。”休息了半天,郭子涵再次走进车间,咬牙完成了设备调试。
如今的台北村,村集体收入从零增加到10万余元,人均年收入由原先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8000多元。
做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终
上任之前,郭子涵一直生活在城里。初来乍到,她遇到过不少挑战。
开会时听不懂方言,走在村子里被狗追,身上被蚊子叮得全是包。有时深夜整理完材料肚子饿,得徒步去几公里外的破庙里热饭。灶台的火需要花大力气才能点着。村子的夜晚漆黑一片,只能听到虫鸣和犬吠,以及两扇破旧的庙门在风里发出的吱呀声。
在台北村的第一个冬天格外难熬。寒风如刀,郭子涵的手上生了冻疮,满是干裂的血口子。扬尘天,她会过敏,身上起大水泡。
村民们把她当自家孩子看。缺菜了,有人给她送来自家种的土豆、白菜;谁家做了好吃的,会把热腾腾的饭菜端来送她;发现她生了冻疮,村民们会邀请她去家里烤火。
如今,台北村的小郭书记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小狗见到她也会摇起尾巴。
郭子涵的工作日志,像父亲的笔记本一样,写得密密麻麻。
她说,从父亲手中接棒成为村第一书记前,“觉得‘奉献’是一个特别大的概念,现在,这个词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比如,竖一盏路灯,修一条路,改造一座危房,还有村民的一张张笑脸”。
觉得累时,她会去与父亲合力修的那条路上走一走,那是离父亲最近的地方。“从小到大,父亲对我的教育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终。”郭子涵说,走在路上的时候,觉得父亲好像在看着,她就又充满了力量。
(月和叶摘自《瞭望》2022年第51期,与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