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容

作者: 石晓芳

如何从容0

周末的时候,我和小杨同学一起做功课,他写作业,我写植物。

我和小杨说:“要不报个课外班,你都已经上初三了。”小杨说:“没必要。”

我不甘心,接着和他聊,问他是不是担心钱,让他不用给我省钱。自从上次听到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后,我就和小杨说过:“你不能每天这么玩下去了,你就不能给我一个花钱的机会吗?初三的时候必须得好好补补课。”我斗志昂扬地和小杨聊了一周后,“双减”政策出台了。小杨用微信给我发了一个小孩扭着屁股转圈跳舞的动图表情。他还嘲笑我:“看你还怎么让我上课外班,课外班都被你‘弄黄’了。”

我只好作罢。

我对上课外班这件事情看开了,只盼着他的学习态度能好一些。

一个周末,我找机会蹭到小杨房间里去工作。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我马不停蹄地工作,写了一万多字,眼睛都快花了。小杨倒是挺轻松,点了汉堡包、咖啡,后勤补给做得很到位。我对他说:“人需要努力,这样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他说:“你说的有道理,那你热爱你做的事情吗?”我说:“当然热爱。”他说:“这是因为你热爱你做的事,所以你不觉得累。但是我没有找到对学习的热爱,我还是先探索一下吧。”

晚上的时候,小杨说要出去跑步,感慨再不锻炼就衰老了。我说我也衰老了,让他带我一起跑。

“你跑得动吗?”小杨浇我一盆冷水。我跟在人家后面却没跟上,风又特别大。正好碰到一家理发店,好久没理发了,我就想进去休息一下,顺便理个发。结果,理发的师傅一不留神,一剪子下去,把我的一头长发剪成了短发。我回到家,小杨看见我后偷着乐,问我,这是受刺激了吗?

我说:“我已经是一个很尊重孩子的妈妈了。”小杨点头认同。我接着说:“但是我内心还是对你的未来感到焦虑,哪怕你用上五分的力气,也能成为学霸,可是你为什么就是不学呢?”

小杨说:“人生的目的应该是让内心能感到快乐,有幸福的能力。我觉得我活得快乐又幸福,我都没有为自己的未来焦虑过,你焦虑什么呀?”

学校发通知,有一个摇号就能上一所挺好的高中的机会。我和小杨说:“咱们可以试一下。万一中了,你就不用参加中考了,多轻松。”

小杨说:“万一中了,让我去一所和我实力不匹配的学校,那多痛苦。你还是别剥夺我中考的权利了,我还想体验一下呢。”我那天请了假,想好好说服小杨,结果两个小时下来,我被小杨说服了。

有时候我也在反思,是不是我们在不自觉中往教育上掺杂了很多功利的元素。很多时候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可能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以前我会觉得让孩子去很好的学校、见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好,但是最近我突然发现,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多体验烟火气的生活,能从容地感知生命中的一切,比我们强加给他很多世俗的东西或许要好很多。

世界很大,但是人的内心更大。在小的时候,感受泥土的芬芳,懂得爱生活,活得有趣,比一味竞争更容易产生幸福感。生命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让孩子平平凡凡地长大,慢慢生出他自己的智慧,让他自己去感悟生命,也很好。

今天小杨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人生的结局注定不好,过程中是否还要努力,要怎样才能有信心、有勇气努力?我们两个讨论了一下。小杨说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触犯了天神,天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到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天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努力的意义就这样在一次次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被慢慢消耗殆尽。这样的人生怎么超越呢?其实很多人都像西西弗斯一样。

小杨说,苦中作乐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既然用一生都对付不了这个设置好的注定推不上去的石头,何不换一种思路,去挑战一下天神呢?

(钦钦摘自《格调》2022年10月下,视觉中国供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