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里的东方情调

作者: 盒饭君

西方艺术里的东方情调0
布歇

故事要从圆明园说起。圆明园又叫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英文名叫Summer Palace,一个与夏天有关的地方。

盛夏时,乾隆皇帝常常带着家眷、重臣到圆明园避暑,欣赏园林景致。

在长春园的北边,有一些中式、欧式混合风格的石头建筑。它们被称为“西洋楼”。这里有许多欧洲耶稣会的传教士,他们是清廷里的画家、植物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西洋楼里存放着大量欧洲君主赠送给乾隆皇帝的外交礼物。乾隆很喜欢,便专门建造了一座宅邸来展示这些艺术品。一套由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赠送的挂毯,就存放在这里。

挂毯的设计师弗朗索瓦·布歇是个中国迷。他并没到过中国,却崇尚东方的一切。他收藏了许多中国画、瓷器、漆器、银器等,他的收藏与艺术创作推动了中国风在法国的盛行。

西方艺术里的东方情调1
《中国皇帝上朝》
西方艺术里的东方情调2
《中国园林》

中国风艺术与洛可可风格关系密切。布歇设计的这套(共6幅)用洛可可华丽而充满装饰性的表现方式织造的地毯,呈现了中国狩猎、舞蹈、桃花、皇帝的膳食、园林等内容。这些浪漫的想象图景,将东西方艺术元素进行融合,产生了微妙的反应。

《中国园林》呈现的其实并不是园林,而是园林一角的生活场景。

光线明亮的视觉重心,是少男少女互相依偎的画面。男孩手里抱着红色、黄色的鲜花,目光直视着女孩。3个用人围绕着他们。小巧的桌子下,青花瓷瓶里插着几支箭,一定是他们刚玩了投壶,玩累了,便在一旁休息。画面右侧的小孩在采摘鲜花,他手中的白色鲜花,和女主人公身后用人手上拿的鲜花如出一辙。小孩采摘鲜花的目的不言自明。整个画面充满了闲适的生活气息。

只有那错落的植物、一旁的亭子,似乎宣告着园林的主题。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这些人为营造的类似《红楼梦》大观园里无忧无虑的少男少女的青春情愫。

《中国皇帝的盛宴》与其说呈现的是皇帝用膳的画面,不如说是在呈现皇帝用膳时,周围的人们在做什么。远景是皇帝和妃子在用膳,前景里人物呈现出悠闲自得的氛围。左侧的卫兵靠在木柜一般的东西上,似乎在走神。地上侧卧着一个用人。右侧一男一女围着临时搭建的灶台,或许在替皇帝煨茶。从男人的神色来看,他的心思似乎并不在煨茶上,而是和旁边的女子聊着什么好玩的话题。

西方艺术里的东方情调3
《中国皇帝的盛宴》
西方艺术里的东方情调4
《化妆》

这种悠闲感,很容易在西方的油画中看到,却极少能够在讲究礼法的中国宫廷中看到。可见布歇在设计时,着实调动了自己的想象力。布歇塑造的人物,五官也可以看出浓浓的欧洲人特征。尽管有不协调处,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位法国艺术家在尽力捕捉东方的气息。

在布歇的其他画作中,也可以看出浓浓的东方色彩。《化妆》是典型的洛可可风格绘画,画面里出现了一扇巨大的花鸟画屏风。屏风上的花鸟栩栩如生。在他给妻子画的像里,同样出现了这扇屏风。这一定是他家里的收藏品。没有足够的热爱,相信布歇很难把屏风画得如此细致。

中国风在欧洲的流行,不仅体现在绘画上,上流社会人士家里还常常有中国风格的装修。推动这一切的除了法国的布歇,还有德国学者阿塔纳修斯·基歇尔(1667年出版《图解中国》)、苏格兰建筑师威廉·钱伯斯(1762年在伦敦建造邱园,修建“中国宝塔”)等,他们共同在欧洲的大地上点燃了神秘的东方想象。

(子婧摘自《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年第2期)

上一篇: 不放弃每一颗还未落地的球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