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成为什么,取决于你相信什么
作者: 大老师宫仔从小就有两个爱好,研究海洋生物和画画。她称呼鱼类时会加敬称,最爱去的是水族馆,收藏了很多海洋生物标本,画的也都是海洋生物,未来的愿望是成为一位“鱼博士”。
宫仔性格木讷,除了鱼,她对其他事都不关心也不介意。她分辨不出其他同学的恶意,大家整蛊她时她会跟着一起笑;她发现不了隐藏的危险,会接受陌生大叔的邀请去别人家里看鱼。爸爸和老师都很担心她:只知道鱼,奇奇怪怪,学习成绩也不好,将来怎么办?宫仔即使听到了,也没有太大反应,而是默默地回到自己的世界。
过于专注海洋生物让宫仔一直很“另类”。这在小时候可以被当作“呆萌”,长大步入社会之后却会变成很多实际的困难。一个并不新鲜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浮现出来:一个人只关注自己的兴趣,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小宇宙里,是可以的吗?或者说,你可以在多长时间、多大程度上坚持做自己?
宫仔是幸运的,她的痴和爱一直被呵护着。
幼年时,面对爸爸和老师的质疑和担忧,妈妈坚定地支持她。宫仔常常给他们做鱼吃,直到多年以后,妈妈才说出心里话,其实他们都不喜欢吃鱼。
学校的一个老师很喜欢她的画,把她的作品推荐给别的老师,甚至为她举办了一场画展。
进入社会后,宫仔开始屡屡受挫,却遇到善良的宠物店老板收留她,开寿司店的老朋友邀请她创作海洋主题画,在媒体工作的老同学为她量身定做节目企划。宫仔在她热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用热爱照亮了很多人,这些人也用爱照亮了她。
电影《鱼之子》最后,宫仔成为“鱼博士”,小朋友们都读着她画的海洋生物图鉴。她戴着箱鲀帽子,被小朋友们围着,一路奔跑,跃向大海。
整部电影里,宫仔一直保持着微笑,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坎坎坷坷的事,她没有皱过眉头,没有犹豫迟疑过。对鱼的热爱是她的根,让她扎得深、站得稳。
我们很难判断她是怎么想的,她几乎没有表露过。
电影中有两次从外人的视角提出了质疑。
一次是宫仔和朋友吃饭,朋友的女友也在场。闲谈时,朋友的女友问宫仔是做什么的,宫仔说自己在宠物店打工,将来想成为“鱼博士”。朋友的女友忍俊不禁:“这么大人了,还说这种话。”一事无成,这恐怕是宫仔在外人眼中的标准形象。
另一次是宫仔收留了无家可归的老同学桃子和她的女儿,她们每天都过得优哉游哉。在海边休息时,桃子抱歉地对宫仔表示,自己打扰了她的生活,宫仔却说:“没有的事,我很开心。”
桃子说:“可是,我们这样很不‘正常’啊。”
宫仔却回答:“什么是‘正常’?”宫仔不懂什么叫“正常”。
这时的宫仔,脸上除了惯有的憨直,还透着一丝认真和坚定。
对宫仔来说,人生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也应该是由自己选择的,“正常”只是一副自愿的枷锁,是逃避现实的安乐窝。
在她的坚持下,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她的梦想愈发蓬勃,但人生的种子始终在她的内心深处。种子总要发芽的,梦想总要发光的。
你能成为什么,取决于你相信什么。
(小禾摘自微信公众号“离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