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写作里的降维打击

作者: 叶伟民

比喻:写作里的降维打击0

人这辈子,如果不专事写作,最好听的话大概都留在了少年时代。诸多修辞,以比喻最盛,却也最不得要领,大多是“脸红得像苹果、双眸弯成月牙、瀑布般的黑发”之类,规矩得让人着急。

古人有训:“修辞立其诚。”反过来说,言辞修饰不精当,是会翻车的。比喻既要准确,也要出奇。个中平衡,极为微妙,比喻之难,也尽在此间。

戒掉“大路货”

如果你还保留着小时候的作文簿,以下句子一定不陌生——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大镜子。

2.牡丹花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3.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4.她的心灵如水晶般纯净。

这就是比喻中的“大路货”,提笔就来,但问题也跟着来——不一定烂,但一定不会好。这是为啥?因为喻体和本体太像、太接近、太陈旧了,喻得司空见惯、直来直去,最终失去了想象空间和美感。

比喻的目的,朱光潜说得很清楚:“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如果说写作也有降维打击的话,那比喻绝对是一个,它甚至是某种语义的演算。好的比喻,就是找到喻体和本体间的“超级公式”,在不新之处“喻”出新意来。

给好落差

雷蒙德·钱德勒一生穷困潦倒,却收割了大批“迷弟”“迷妹”,村上春树就是其中之一。他第一次看《漫长的告别》就被惊艳到了,此后40多年,他读了至少12遍。

“事关比喻,我大体是从雷蒙德·钱德勒那里学得的。”时至今日,村上春树仍盛赞其文学偶像:“比喻这东西,是让含义显现出来的落差……只要‘嗵’一声在这里给好落差,读者势必如梦初醒。”

让我们来看看他在《寻羊冒险记》中的手笔吧!

那上面荡漾着这样一种悲哀——就好像一头驴因左右两边放有同样多的草料,不知先吃哪边好而饿得奄奄一息。

以“驴”喻“悲”,仅在本体和喻体上,落差就拉开了。驴的饿不因草料匮乏而因顾盼,法国的孤独和中东的伤痛,都很巧妙地利用思辨、双关等技巧,从表层之“喻”触达深层之“喻”。

形异而神似

不过,私以为村上春树即便是高手,仍不及中国的比喻大师钱锺书。最著名莫过于《围城》,堪称“金句教科书”和“人间指南”——

1.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2.(鸿渐)只觉胃里的东西给这几口酒激得要冒上来,好比已塞的抽水马桶又经人抽一下水的景象。

以“饭中砂、鱼中刺”喻人之坏,看着就觉牙崩咽痛。以抽水喻反胃,可谓亦正亦谐。最后一句尤显脑洞清奇,即使读过多遍,消化道依然有反应。

在钱锺书的笔下,喻体和本体乍一看风马牛不相及,但正是因为差得远,一旦找出特定语境下的神韵一点通,便能喻出意外,喻出新奇,让人有幡然醒悟的淋漓之感,终达“似和不似都奇绝”的境界。

童话里的魔棒

道理不难,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写好比喻是对经验、逻辑、想象力的多重挑战。亚里士多德老师早就“凡尔赛”过:“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不过我等凡人也无须气馁,仍是有些建议可遵循的。

1.做减法。闭上眼想一想,你要比喻什么,把不相关的特质剥离。例如,上述的酒后反胃,要喻腹内翻江倒海,那酒辣不辣,入胃烧不烧,脸红不红都无关紧要了,统统去掉,就琢磨一点:人将吐未吐是什么感觉?

2.欲似先远。先拉大喻体和本体的距离,表面上越不相关越好。承接上例,什么东西能形象地刻画人将吐未吐呢?如果不假思索,诸如“快灌满的水桶”“快撑爆的气球”的“大路货”比喻又来了。先生高明,想到抽水马桶,其最尴尬莫过于外泄里堵,快经不住最后一冲。反胃至极不是如此吗?污物上涌,喉咙紧锁,就差最后一戳了。

3.终于神似。喻体和本体拉远后,终要落地。若能想到并做到这些,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喻体和本体从特征到意境都流动起来,交汇闪光,终于神似。

最后,写好比喻虽是个技术活儿,但往往不及保持一份童真有效。无数打动我的比喻里,有一个出自一位10岁的小朋友,被人翻拍放到网上——“我站在人群中,孤独得就像P上去的。”

老师在字母P上画了一个圈,旁边写了一个大大的“妙”。孩子出众,老师开明,此情此景,甚是触动。这也应了作家秦牧的那句话:“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

(平林月摘自微信公众号“叶伟民写作”,阿砂砂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