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也能“上天”了
作者: 藏狐的报恩2023年5月30日,桂海潮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这3个字,对桂海潮来说,当然是“凡尔赛”式的。不过,虽然他是人中龙凤,但依然是距离你我最近的“普通人”。毕竟,在桂海潮之前,那群有上天经验的“不普通”的人,都来自同一个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这是一个隶属于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的副军级大队,成立于1998年1月5日,截至目前已经培养了3批航天员。这些航天员,都是职业航天员,但他们首先是军人。尤其是前两批航天员,从杨利伟到王亚平,他们在被征召进入航天员大队之前,都是空军的精英飞行员。他们,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开路先锋。
我们探索宇宙,绝不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极限运动,或者是一种象征性的冒险。航天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扩展人类的家园,去开发太空。在“神舟时代”取得的经验基础上,2021年,以天和核心舱发射为标志,中国的载人航天进入了“空间站时代”。中国人登天,不再是短暂停留,浅尝辄止。空间站里,一个航天员乘组的工作周期是半年起步。这时候,不管是飞船发射、在轨还是返回,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即便作为看客,也不需要像从前那样提心吊胆了。载人航天,越来越日常化了。
日常化之后,工作就开始细分。在空间站里,航天员日常的工作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维护、运行空间站这个航天器;另一部分则是在空间站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利用地面上无法获得的特殊条件进行从生物到医学、从材料到物理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
于是,航天员作为一项工作,就有了3个大的工种。第一个是在发射和返回两个最高风险阶段负责飞船操控,在自动系统失效时力挽狂澜的指令长。第二个是在空间站中负责运营维护的大管家。第三个是在上面做实验的某个细分领域的科学家。
桂海潮教授,就属于第三个工种——“任务载荷专家”。
来看看之前国家航天局在一份面向香港招募第四批航天员的通知中关于任务载荷专家的标准吧!
性别不限,婚育状况不限,年龄不限(原则上30~45岁)。限啥呢?首先特别“耀眼”的,是学历限制——“博士”。毕竟,你去了是做科研,博士学位的基础要求是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
其次,限身高,男性162~175厘米,女性160~175厘米。有这个限制的原因是我国现役的神舟飞船空间比较狭小,特别是救生系统的限制比较多。未来随着更宽敞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投入使用,这个限制就会被极大地放开。
再看视力,裸眼视力0.1。这个0.1指的是C字视力表的0.1,相当于大家熟悉的E字视力表的4.0,或者大概450度近视。矫正视力0.8,相当于E字表的5.0。至于矫正方法,框架眼镜可以,近视手术也可以。
这个标准,基本上跟2017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新版《民用航空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规范》的要求一致。
在那之前,民航招飞对视力的要求要高得多,这也是大家印象中飞行员或航天员视力要特别好才行的原因。
调低标准的原因主要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大部分情况下,飞行员只要矫正视力合格就可以保证安全。比如民航里的近视飞行员,准备两副框架眼镜即可,其中一副作为意外时的备用。近视手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也被证明是足够安全的,并不会增加飞行或者航天活动的风险程度。
所以,千万别因为自己戴了眼镜就放弃航天梦想。
当然,如果你想做一个航天员大队的职业航天员,尤其是指令长,视力可能还真是一个门槛。因为目前航天员大队还是要从海陆空军的飞行员中选拔,军队招飞的标准现阶段还是双眼裸眼远视力不低于C字表的0.8,也就是E字表的5.0,而且不接受近视矫正手术。
当然,以后这些标准可能会放得更宽,毕竟航天在变得越来越日常。
最后来看看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航天员选拔标准。他们的要求是矫正视力20/20,也就是E字视力表的5.0,而且接受角膜激光手术矫正后的视力。
更有趣的一个知识点是,NASA航天员戴眼镜的主要目的是矫正老花眼。因为现在欧美航天员的平均年龄已经差不多50岁了。岁月不饶人啊!
(火星人摘自微信公众号“瘦驼科学午夜档”,邱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