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梦
作者: 肖禹有时睡不着觉,觉得压力在咫尺间游荡,我便会开一盏灯,让光静静地照在原野一般的被子上,照在一本摊开的《读者》(校园版)上,慢慢读来,梦也是暖的。
与《读者》(校园版)的相遇缘于它的名字。四年前,毕业将近,班级角落的书在暑热中变得卷曲,我静静地站在它们面前,细数着读过的好书。突然,我发现了一本未读过的杂志,它静静地卧在其他书上面,像一片绿色的叶子,等待被风吹起来。“《读者》(校园版)”,我读出它的名字,顿时“读者”一词有了主动的意味,似乎指我是读者,阅览着文字,又好像称杂志本身为“读者”,读懂人间情怀。我在那个夏天翻开它,鸣蝉安静了,人群的影子模糊了,一排排轻而小的文字载满了鲜活的故事。不像长篇小说的长吟沉响,不像图画书的跃动轻灵,而像都敞开着窗户的人间,每一扇窗户都有光照,诉说着明媚的日子,有那么多青春的滋味泛上心头。
很久以后,我仍记得那种午后清风吹过头顶的感觉。后来,我去书店买书时总会买一本《读者》(校园版),为的是让自己的生活拥有更多畅快呼吸的时刻,为的是在文字里坚定梦想的方向。它有时夹在堆积得厚厚的学习资料间,有时睡在我的床边,有时只是静静地在我手里散发着书香。有朋友曾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想来想去,我发现自己无从选择。我爱美的书、美的文章,我的目光流连于书海的每一道波浪,但我不刻意追随某一作家的星光,而是以心的触动为风向标四处飘荡。
我在《读者》(校园版)中看见了平凡的作者,他们那细腻而各异的文字,是我所爱所沉浸的。他们的心绪正是我年少的心绪,一个个故事从文中走来,又在我和作者的心里反复回响。于是,苦涩的世界被温暖而亲切的交谈破解了,我也从深海飘摇到高空,心中明亮而能唱响更美的青春了。
一直以来,我都不怎么觉得自己擅长写作,只是很容易共情,有些感性。虽然曾在报刊上发表过20多篇文章,但我仍觉得自己缺乏写作的动力,精神世界多少有点匮乏。直到有一次,我不抱多大希望地把自己写的文章投进《读者》(校园版)的邮箱,竟然有幸发表了。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振奋心情,我至今仍记得。感谢《读者》(校园版)让我的声音在这样一片青春的草地上随风而传,直抵四年前的夏天,让那个过去的我闻到了新生的芳香。之后,母亲又鼓励我参加《读者》(校园版)举办的“新时代青年模范人物征文比赛”,我写了赞颂重庆青年救援山火的《飞驰人生》,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那些写文章的日子和那片盛满我文思的天空,那些读过的、写过的,都成了岁月的文章。
四年来,《读者》(校园版)陪伴我走过不少坎坷。情感丰富的人总要有所寄托,在青春的故事里找同类,在独自的怀想中书华章。睡不着其实是空虚于没有足够坚定的理想吧,在现实中挣扎动摇,在挫败里痛苦迷茫。但总有《读者》(校园版)在身边,等到十岁那年的风吹过来,等到桌前读书的灯光隐约闪亮,等到那几滴热烈的雨水飘进窗户,我便又怀抱着文字,做起属于年轻的梦。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指导老师:廉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