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乐业踏歌行
作者: 王艺凝
踏歌是我国古代一种民间的歌舞形式,舞者们多人结伴而行,一边歌唱,一边以脚踏地,踏出不同的舞步,来表达内心的欢乐和喜悦。李白的名诗《赠汪伦》中就有提到踏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在我国汉唐时期十分流行,可惜现已失传,只在一些画作和诗文中有所提及。
南宋宫廷画家马远的《踏歌图》尺寸很大,宽1.1米,高1.92米,初看时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幅纯粹的山水风景画。实际上,在画面下方描绘的几位小人儿,才是这幅画的主题所在。
别看这几个人画得小,却十分生动。走在最前面的农民伯伯,胡须花白,正摇身抬腿,踏歌而舞。他身后的老伯则合着节拍,双手拍掌,双脚踏地。还有一位可能是因为喝多了酒,还要抓住别人的腰带来保持平衡。而扛着酒葫芦的那位,早已是醉眼蒙眬,憨态可掬。几位农民喜笑颜开,兴高采烈地在田垄上踏着节拍、跳着舞,呈现出农家特有的朴实、欢乐景象。
田埂的上方,马远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雾气萦绕的群山和高耸的奇峰,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在山间云雾中若隐若现。从露出的屋顶角檐来看,这群建筑宏伟华丽,规格极高。透过云雾,还可以看到左侧通向高处的回廊和右边的一段城墙。城墙加上隐约可见的豪华建筑群,可以断定,此处描绘的是皇帝所在的都城。
南宋的都城临安,位于今天的浙江杭州,山势比较平缓,并没有画面中的景象,马远虚构了一个仿佛隐匿在仙境中的皇城。他用缭绕的云雾将高贵雅致的皇家都城和闲适质朴的农村田埂间隔开,让一雅一俗既相互独立,又拥有相似的意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主题。
画面顶部的诗句,由宋宁宗亲笔题写。“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这首诗改写自北宋王安石的《秋兴有感》,原诗后两句描写的是百姓们欢庆秋收的喜悦,在田埂上踏歌而行。但是在马远的笔下,画面中出现了梅花和柳树,季节从秋天变成了初春。
众所周知,梅花在冬末春初绽放,而画中柳树的枝条也刚刚抽出嫩芽,显然是天气即将转暖的初春时节。所以画面想传递的,不是南宋的农民因一时的丰收喜悦,而是一种长期的、富足闲适的生活状态。
南宋时期,农业是衡量一个王朝发展水平的根本。农民们安居乐业,背后必然有一位贤明仁爱并治国有方的君主,这幅画表面描绘的是底层百姓的欢乐,实则是在隐晦地颂扬执政者的功绩。从宋宁宗的题诗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国之君,他对这幅画深为满意。
北宋末期,金兵入侵,宋朝王室被迫南迁建立新的都城,也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经验。在之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里,南宋的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甚至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温饱和社会安定有保障的前提下,南宋的科学技术、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也得到了高度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远超前代。丰年乐业,踏歌而行,不论马远的创作初衷是有感而发还是执政者的授意,这幅《踏歌图》从某些角度来讲,确实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