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润童心
作者: 王天抒
在本溪市明山区东胜小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受益良多。
新学期的一堂校外实践课,六年十四班的孩子们走进本溪市博物馆,沉浸在制作掐丝珐琅的瑰丽世界。“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 是一种将铜与珐琅结合,经过多道工序烧制而成的工艺品,有绚丽的色彩、宝石般的光泽,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巅峰。”伴随着细致的讲述,孩子们了解了掐丝珐琅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并通过绘图、掐丝、点蓝、上胶、烧制等步骤,亲手制作了寓意吉祥的珐琅器作品,还将独特的创意融入其中。
一堂以分享为主题的队课上,孩子们纷纷讲述自己假期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
蒋欣睿和父母回到了家乡四川省广安华蓥(yíng)市,正好赶上大型民俗文化巡游活动——云童舞、彩蚌舞和舞龙、舞狮、腰鼓舞等节目接连不断。蒋欣睿和一些孩子还模仿起台上的表演,兴致勃勃地跳起了舞步,唱起了小调。
刘诗艾和妈妈来到南京市博物馆,一阵淡雅的香气吸引着她们来到一个特别的展台前:那里有粉色的牡丹、洁白的茉莉还有金黄的菊花。“小朋友,这是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解说员阿姨告诉刘诗艾,制作一朵绒花需要经过染色、软化、剪裁等十几道繁复的工序,每一片花瓣都要精心修剪,每一根铜丝都需巧妙地变形,才能呈现栩栩如生的效果。将要离开博物馆时,刘诗艾怀着对传统技艺的崇敬之情,购买了一朵精致的绒花。
为了观看开封极具代表性的打铁花表演,张梓涵特意提前一个小时去排队。打铁花,源自古代匠人们在铸造器物时偶然发现的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当夜幕降临,1600度的铁水在空中飞舞,转瞬间化作漫天的“星光”,那一刻的璀璨夺目,震撼了所有观众。
黄一航和父母来到了三亚崖州的保平村。保平村仍保留部分传统的船形屋,它采用竹木结构,屋顶形似船篷,具有防风、防潮的功能。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崖州民歌很有特色,它以独特的方言演唱,内容涵盖历史故事、生活习俗、爱情婚姻等,曲调悠扬婉转。崖州木雕是保平村的瑰宝,工匠们用刻刀在木头上轻轻雕琢,无论文字、花鸟、鱼虫,都精美绝伦。黄一航还和父母寻访了村里的老人,了解了很多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
东胜小学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包括皮影戏、蛋雕艺术、剪纸及戏曲表演等。学校坚信,这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能够拓展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让文化自信成为指引他们成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