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作者: [苏]高尔基 何佐 吴新明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当过学徒、码头搬运工、面包工等,1884年起投身革命活动,18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为苏维埃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对苏俄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尔基的代表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描写了主人公从生活的底层走向革命道路、攀上文化高峰的艰辛历程。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童年》位列其中。高尔基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海燕》等。

伏尔加河在四月的阳光下泛着碎银般的波光,载着父亲棺木的小船像片枯叶漂向远方。父亲下葬时,三岁的阿廖沙攥着母亲的裙角似乎还不懂得悲伤,看着白布下隆起的轮廓被撒上石灰,突然想起三天前那只被石灰呛死的灰雀。

为了生存,母亲带着阿廖沙寄居到娘家。外祖父开着一间染坊,此时生意已经开始衰落,不景气的家境使得这个有双鹰隼般眼睛的红胡子老头变得愈发暴戾专横。阿廖沙第一眼见到外祖父时,他正在鞭打染坊里做错了什么事的一个伙计。当他瞪着眼睛爱抚地捏了捏阿廖沙的下巴时,小家伙吓坏了。

只有外祖母的裙裾拂过阁楼时,家中的压抑氛围才会消散。这个胖胖的慈祥老人是阿廖沙眼中的光,温暖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睡觉前外祖母常常边给阿廖沙掖被角边说:“我的小心肝,给你讲个星星的故事吧,让它伴着你做个好梦。”外祖母口中的故事十分有趣,连魔鬼都像是淘气的孩子,天使更会在暴风雪夜用金翅膀庇护迷途的行人。

染坊里的学徒茨冈很喜欢阿廖沙,他那双可以举起磨盘的手能够灵巧地用树枝削个小马送给阿廖沙玩儿。每逢礼拜日,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就会在院子里跳起“哥萨克舞”,皮靴踢起的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一天,茨冈奉命背着沉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墓地,不料被十字架压倒在地,瞬间夺走了年轻的生命。外祖母流着泪用颤抖的手为茨冈合上了眼皮。

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不断地争吵、斗殴,原本脾气暴躁的外祖父对这两个不争气的儿子竟也无可奈何,他时常抱着账本缩在墙角不知在想些什么,突然间变得又老又小。家产被分走后,外祖父搬进了阴暗的地下室,而阁楼则成了阿廖沙唯一的避难所。那天夜里,外祖母第一次没讲故事,她用苍老的手掌摩挲着阿廖沙的后脑勺说:“我的小心肝,你已经是大孩子了。记住,要像白桦树那样生长。”

母亲教阿廖沙识字,生活的窘迫使她终日愁眉不展。后来母亲再嫁了,但新的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继父对母亲拳脚相加是家常便饭。阿廖沙蜷缩在角落,听着瓷器碎裂的声音与母亲的啜泣,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外祖母搂住他颤抖的肩膀,叹息如河上的薄雾。

外祖父破产后,一家人陷入赤贫。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为了维持生计,阿廖沙放学后不得不与邻居的孩子们一起捡破烂,街头的乞丐、醉汉和巡警的呵斥声,构成了沙俄底层社会的生活交响。当阿廖沙将捡破烂换来的铜板塞进外祖父的掌心时,老人突然捂住脸痛哭起来,口中发出沙哑的忏悔声。

外祖母的银发如秋日芦苇般日渐稀疏,却仍用褪色的披肩裹着热土豆,悄悄塞进阿廖沙手中。她是阿廖沙昏暗童年里唯一的光,用故事和土豆温暖了他的饥饿与孤独,成为他的情感支柱和精神导师。

充满虐待和屈辱的生活不停地摧毁着母亲的身心健康,她日渐虚弱,最终在贫困和绝望中离世。她躺在罩着白布的棺材里,比当年父亲下葬时还要瘦小。阿廖沙默默蹲在坟茔(yíng)旁,看乌鸦啄食祭奠用的干面包屑。外祖母的安魂曲被北风撕碎,散作漫天雪粒。

阿廖沙十一岁那年,外祖父将他叫到身边淡淡地却又冷冷地说道:“你长大了,到人间谋生去吧。”外祖母为阿廖沙补好了旧外套。“记得常回来听故事。”说着,她往阿廖沙口袋里塞了一块蜂蜜饼,泪水在她沟壑纵横的脸上蜿蜒成银线。阿廖沙背起破布包,最后回望阁楼小窗——外祖母正用褪色头巾拼命挥舞,像风中挣扎的白蝴蝶。清晨的雪地上,阿廖沙的脚印歪歪扭扭地伸向码头。伏尔加河上,浮冰撞击的咔嗒声中,货轮喷出的黑烟笼罩着河面,阿廖沙把冻僵的手伸进口袋,蜂蜜饼的暖意突然烫得他热泪盈眶。

上一篇: 猴子捞月
下一篇: 悬赏寻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