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烟树中的春江晚景图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段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诗的因由,正如其名,源自僧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图》。
1085年,北宋,苏轼偶然见到了僧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图》。此时,距离惠崇离世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万般感慨间,苏轼为此画题诗二首。如今,苏轼的诗已成为春意萌发的象征,《春江晚景图》却因为年代久远,遗失在历史长河中。
有幸的是,惠崇的另一幅画作《沙汀烟树图》被保存至今,据传与《春江晚景图》有着相似的意蕴。此图为绢本设色,约二十五厘米见方,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国宝级的艺术珍品。
惠崇出生于北宋前期,他工诗善画,是北宋以文著名的僧人中才华最为杰出的一位。他擅长描绘江南春色、烟雨水禽,以小而美的景色著称,被世人称为“惠崇小景”。其画作虽流传不多,但对后世依然影响深远。
画面中的沙汀,烟树迷离。河岸处树木丛生,花草密布。杨柳枝叶繁茂,随风摇曳。水面微波荡漾,有成群的水鸟追逐嬉戏。远处的树丛掩映在雾霭之中,若隐若现,和缓而安静。画家在平淡的春水、杂树和群鸟等小而美的景物中,表现出万物复苏的生机和悠远轻逸的禅境。
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除苏轼外,黄庭坚、王安石以及清代的乾隆皇帝都为惠崇的画作题过诗,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惠崇的画作十分精妙,受人推崇。
“苏子作诗如见画"(苏子即苏轼),虽然我们不能一睹《春江晚景图》的芳容,但从现存的画作和苏轼的诗文中,亦能感受到原作的动人风采。那画中的春意,并没有因为画作的失传而被人遗忘,每到春暖花开之时,惠崇的《春江晚景图》便会随着那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传遍大地,让人们知道,春天来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isn2025052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