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圣”贝多芬
作者: 王艺凝
说起欧洲古典音乐名家,大概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贝多芬。哪怕是对古典音乐并不感兴趣的人,也一定听说过贝多芬的大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出生于德国波恩。那时,著名的“音乐神童”莫扎特已经名扬整个欧洲。贝多芬的父亲也想在儿子身上复制莫扎特的成功,便在贝多芬刚满4岁时就逼迫他学习钢琴。
贝多芬的父亲脾气暴躁,常常喝得酩酊(mǐng dǐng)大醉,对贝多芬的管教更是极其严苛,甚至有些粗暴。贝多芬的母亲先后生了7个孩子,却陆续夭折,只有贝多芬和两个弟弟活了下来。童年的不幸,让贝多芬形成了倔强、敏感又容易激动的性格。
贝多芬在音乐方面确实极有天赋,他先后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音乐理论及钢琴和小提琴,并在13岁时开始担任宫廷乐队的古钢琴演奏师。
在一次访问维也纳的旅行中,贝多芬前往莫扎特的家中拜访。那时,莫扎特31岁,正是音乐生涯最巅峰的时期。他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刚刚在维也纳完成首演,获得极大的成功。莫扎特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他预感到,眼前这个17岁的少年,将来一定会名扬天下。
不久后,贝多芬又遇到了音乐生涯中一位重要的恩师,著名的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并在海顿的鼓励下离开德国,定居维也纳。
在维也纳,贝多芬仿佛进入“开挂”模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然而,好景不长,在26岁时,贝多芬患上一种耳疾,直接影响到他的听力。听不清声音,大概是对一位音乐家最沉重的打击。之后的几年里,贝多芬耳聋的情况越发严重,忧郁和痛苦几度压垮他,幸好还有音乐,音乐是他活下去的唯一支撑。
1801年,贝多芬创作了《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听到此曲的第一乐章时,觉得自己仿佛乘坐一艘小船,在洒满月光的湖面上摇荡,于是将此曲命名为《月光奏鸣曲》。
这首曲子的速度比较缓慢,连绵不断的三连音贯穿始终,轻柔的重复,像是夜色下湖面的波光,淡淡的伤感中,透着温柔与宁静。
再后来,由于听力降低,强奏更容易让贝多芬听见自己弹奏的声音,他的作品里逐渐出现了很多强弱对比,音域也更加宽广,展现出的是延绵不断的热情与波涛汹涌的情感。著名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耳聋没能阻止贝多芬在创作道路上继续前进,但却让他越来越难以和人沟通,他逐渐疏远亲友,音乐又成了他唯一的陪伴。
大约49岁时,贝多芬完全丧失了听力。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凭借对每一个音符、每一种乐器的记忆,继续谱写。他完成了《降d小调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这部组曲至今仍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也是整个西方音乐史的丰碑之作。
《降d小调第九交响曲》这个名字让很多人感到陌生,但它的第四乐章,又叫《欢乐颂》,却是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旋律。这一乐章,是贝多芬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乐曲激情澎湃富有斗志,并传达出一种必定胜利、必能获得欢乐和友爱的坚定信念。
1824年,该组曲首次在维也纳公演,贝多芬作为指挥之一登上了舞台。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人们为这首乐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的气魄所倾倒,有观众甚至泪洒现场。那时,很多人还不知道贝多芬已经失聪,在那间音乐厅里,唯一一位听不见这部作品,也永远不可能听到声音的人,就是贝多芬。
距离1824年的首演,已经过去整整两百年,《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依然经久不衰。贝多芬一生留下大量优秀的作品,他创作的9部交响乐、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等等,深深影响着后世的作曲家。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