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和他的兰亭雅集

作者: 王艺凝

西晋末期,王羲之出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一个王姓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崇贤德、重孝道,自汉代开始兴盛,到王羲之出生时已经延续了上百年。族中才俊辈出,先后有大批氏族子弟成为军事、政治领域的高官,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多有建树。尤其在晋朝时,其家族势力之大,几乎比肩皇室。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有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是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其中“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家族。

王羲之的父亲、叔伯皆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姨母更是大书法家钟繇(yáo)的传承者——卫铄(shuò)卫夫人。在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下,王羲之自幼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先是跟随卫夫人,学习钟繇一派的楷书。那时,东晋王朝已经建立,王氏家族迁居建康(今南京)。没过多久,王羲之的父亲在一场战争中失踪,他的叔父王廙(yì)将他接到身边抚养。王廙虽在朝中为官,但勤于研习书画,并颇有造诣,这对王羲之的书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王羲之的传言,大多是讲述他学习书法如何勤奋和痴迷。比如吃饭时埋头练字,把墨汁当酱蘸到饼上吃;又比如他在池边练字,洗砚台把池水染黑……这些是否真实都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书法上下了常人不能做到的苦功。

在王廙的指引下,王羲之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并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他钻研前人的碑帖,达到精通各类书体的程度。从篆隶中吸取淳古之迹,融入行、草、楷的书写中,自成一家。他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qiú)美健秀,被后人形容“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他对中国书法界影响深远,有“书圣”之美誉。

古代男子讲究学而优则仕,有了优秀的学识便要去做官,为民造福,王羲之也是如此。他二十三岁入仕,任秘书郎。官职虽不高,但好在并不忙碌,有更多的时间勤习书法。后来又经历几次调任,最终于永和七年来到会稽(今绍兴),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这两个职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市市长,同时手握一定的兵权。正是在这里,他创作了人生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被后世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

传说当时的皇帝,让王羲之把一些祝词写在木板上,由木工雕刻出来,作皇家祭祀之用。木工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的墨迹已经渗透到木板里。木工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直到削进三分深度,墨色才见底,遂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竟能入木三分。这便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初春,王羲之在会稽兰亭(位于今绍兴市西南)举办了一场雅集,为春天的来临“修禊(xì)”。

应王羲之的邀请,包括谢安、谢万、孙绰、王徽之、王献之等名士在内的东晋军政要人和文人雅士共四十余位,同聚兰亭。大家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初春,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佳境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在场的宾客即兴赋诗三十多首,王羲之一时兴起,将这些作品收录成《兰亭集》,并当场于“微醉之中”提笔作序,写下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

后来,王羲之拿出创作《兰亭集序》时在雅集上即兴挥毫的草稿,认真誊(téng)写。谁知,抄了几次都不甚满意。脱离了当时的场景与心境,正襟危坐在书桌前的王羲之,再也写不出那时的洒脱与肆意,只好将这份草稿保留下来。那时他还不曾想到,这份草稿竟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中国书法的行书巅峰。

遗憾的是,这份原作并没有存世,据传被唐太宗作为陪葬带入陵墓。现今流传的多个版本,皆为后世之人临摹。其中,以唐代冯承素对照原帖双勾描摹的版本最接近原貌。

正因为是草稿,作品保留了雅集当日,王羲之书写时的随兴与自在。连涂改的痕迹,都成为书写节奏的跌宕变化,给人不经修饰的即兴之美。全文“之”字出现二十多次,写法各不相同,可见王羲之的书法技艺之精湛。

生于将相之家,又是文学名门,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王羲之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可他并没有选择“躺平”和“啃老”,而是一心投入到他所爱的书法领域,刻苦钻研。很多“出生即巅峰”的人,往往难以超越前辈,而王羲之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另一个巅峰,在中国书法界如神圣一般存在。

他的兰亭雅集,融合了创意与诗意,体现出魏晋文人特有的旷达,极具魅力。直至今日,每隔一段时间,仍会有文人、书家相聚于兰亭,举办雅集。以茶代酒,以文会友,以此来表达对王羲之和魏晋风骨的缅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与传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一篇: 远在天边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