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学习
作者: 安澜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国宝大学习”网上主题课开播啦!争做新时代好文物,一起来学习!
自我诞生的那一刻起,便被赋予了高定、奢华、金贵、质感等一系列标签。自我介绍一下,我就是领学国宝——错金铜博山炉。
1968年,我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没错,我的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三国演义》中刘备一直把他挂在嘴边:备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因为主人“奢华”的生活特性,我被称为“史上最豪华的熏炉”。我高26厘米,远看像个高脚杯,小巧玲珑,又不失稳重。现在请把镜头给到炉座,上面雕有三条腾空出水的蛟龙,龙头上扬托起炉盘,勾勒出一幅澎湃汹涌的辽阔海面之景。炉盘与炉盖分别铸成后再铆合在一起。炉盖耸起,形成了一座座层峦叠嶂的山峰,在高低起伏的山峦之间,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隐蔽的出烟孔。这些山峰之间还隐藏着各种神秘的人物和动物,山中有警觉的虎、豹,有追逐野猪的猎人,有蹲在山峦高处活泼机灵的小猴子。再仔细看看,还有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嗯,我的创造者真是太注重细节啦!
诚邀各位共赏我这款源自西汉时期、精心打造的高定版香炉,注意,本炉的独特设计思路大揭秘啦!将山制作在香炉上,以炉盖象征山峰;用金丝装饰山上云气的纹路,营造出神秘的空间;香料燃烧的烟雾从镂空雕刻的山间万物中升起,烟雾缭绕、群山朦胧、众兽浮动,迷人的意境虚虚实实亦真亦幻。此时,我不再是香炉,而是两千年前古人想象的海上仙山。
作为营造氛围、彰显品位的绝佳选择,焚香爱好者最富仙气的装备,我魅力四溢、迅速走红,成为当时的权贵们人手一件的“潮流单品”。我不仅展示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更体现了汉代审美趣味的宽广包容与细腻入微。
人们对香的喜好是与生俱来的,熏香可怡情助兴,可安神开窍,亦可化病疗疾。汉之前,人们熏香时焚烧的是本土草本类香料,但是燃烧速度快,香气不够浓郁。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拓引入了国外树脂类香料,使得南亚与欧洲地区的名贵香料传入中国。博山炉是焚香所用的器具,作为历史上第一款专业香炉,是形与神、材与技、器与美的统一,因此被誉为“香炉之祖”。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梁昭明太子萧统的《铜博山香炉赋》,堪称博山炉最佳宣传文案,引得众人纷纷为我们点赞。唯有香如故,一炉永流传。从铜制到陶制,从上层阶级到平民化,我们见证了中华香文化。
全方位感受国宝文物魅力,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国宝大学习”,我是充满王者气派的金丝翼善冠。
我乃明神宗朱翊钧所佩戴的帽子,没错,我的主人就是万历皇帝。我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帝王金冠,由0.2毫米的金色丝线编织而成,质地薄透如轻纱。更令人震惊的是,虽然是纯金的,但是我真实的体重只有826克。注意,小课堂开课啦!冠的前面戴头上的那部分叫“前屋”,由518根金丝编结而成,孔眼疏密均匀,看不到焊接痕迹。冠的后面高出的那部分叫“后山”,由334根金丝编结而成。前面有两条昂首相对的龙,两龙中间还有一颗火焰珠。龙身、龙腿采用掐丝、累丝、码丝技法,龙首、龙爪、背鳍与火珠采用錾(zàn)刻技艺。你们知道吗?这两条龙身上的8400片龙鳞,竟然都是由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的。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背面,这两个小翅膀被称为“折角”,看起来像一对兔耳朵,感觉自己俏皮又可爱。没有接头、没有断丝,浑然天成,精妙绝伦,我不仅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明代花丝镶嵌技艺的巅峰展现。
明定陵地宫中藏着好多绝世珍宝,其中就包括两顶乌纱翼善冠。这两顶乌纱翼善冠内衬红素娟,外蒙黄素罗,最外面敷有双层黑纱,简洁又不失华贵。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后山”上的二龙戏珠饰件,由金丝、珍珠、猫眼石、红蓝宝石等珍贵材料构成,既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又彰显了主人的尊贵身份。翼善冠又称乌纱折角向上巾,名字里蕴含着深意。先来说说“翼”这个字,它代表着翅膀。至于“善”字,来,大家跟我一起写下“善”,是不是觉得这个字跟我们的外形有些相似呢?没错,这也是我们名字中的一个巧妙之处。说到我们翼善冠的历史,那可真是悠久而传奇。我们前期借鉴了唐太宗时期的帽子样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附属国中,我们的样式被承袭并传播开来,发展出了新的形制。
定陵还出土了四顶绝世华冠,没错,就是明朝皇后在正式场合所佩戴的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当属“定陵帽子天团”中的颜值担当,采用花丝、点翠、镶嵌和穿系等多种复杂工艺于一体,正面顶部嵌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十二条镂空的金龙和九只点翠的凤凰,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交织、盘旋,仿佛在上演一出龙凤呈祥的华丽大戏。除此之外,还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翠云90朵、翠叶74片,堆珠叠翠、镶金缀玉,尽显高雅与华贵。凤头摇曳、满冠点翠,那一抹幽蓝,惊艳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