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忠义 千古流芳
这篇字迹潦草的书稿,就是颜真卿著名的行书《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稿》。很多人会疑惑,这样一份仿佛胡乱涂画的草稿,为何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珍宝,流传至今?那是因为,它背后,是颜真卿和他的家族一门忠义的那段历史。
颜真卿是我们熟知的唐代书法家,他以楷书著称,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家”。作为唐代名臣,颜真卿更为世人所敬重的是他刚正不阿、忠心爱国的高尚品德。
颜真卿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同王羲之一样,他的祖籍也是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他的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首。《论语》中那段著名的文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讲的就是颜回。
颜氏家族以儒雅传家,以忠义为本,重在学识,尤以书法见称于世。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个人经历、思想、学识整理成《颜氏家训》,以告诫后人。颜氏子孙严循家训,紧追先贤的脚步,历经数代,人才辈出。整个家族几乎每一代都有多人成为国家重臣,并以文学和书法见长。
颜真卿同样继承了优秀的家学家风,养成了赤诚天真、刚正耿直的性格。25岁考中进士后,颜真卿踏入仕途,几经辗转,来到平原郡(约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一带,紧邻河北)任太守。
不久,他的堂兄颜杲卿调职常山郡(今河北省石家庄南部),任太守。颜杲卿比颜真卿年长十几岁,同样写得一手好字。他性情刚直,为官清正,在政治上颇有才干。
由于平原郡和常山郡归节度使安禄山管辖,兄弟二人皆属安禄山的部下。颜真卿敏锐地察觉到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他每天游山玩水,泛舟湖中,与宾客饮酒论诗,让暗中调查他的安禄山误以为他是个贪图享乐的书生,逐渐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同时,颜真卿以大雨不断为由,明面上招募壮丁、加固城墙、疏通护城河,暗地里收兵买马、储备粮草,并悄悄通信给兄长颜杲卿,共商防范计谋。
果然,没过多久,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与史思明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爆发。
由于事发突然,安禄山的叛军所向披靡,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幸有颜杲卿、颜真卿二人率兵拼死抵抗。颜真卿的平原郡防守严密,周围的爱国将士纷纷投靠。他与颜杲卿组织义军,分兵牵制叛军,阻断其归路。
颜杲卿携子颜季明镇守常山,设计杀掉安禄山的干将李钦凑,又活捉两位部将,大振军心。
安禄山率叛军一路横扫唐兵,攻打到洛阳的时候,才得知后方反抗最为激烈的竟是他曾经最忽视的颜杲卿和颜真卿两兄弟。听闻颜杲卿抢占了重要阵地,安禄山下令,由史思明、蔡希德两员叛军大将从南北两路同时攻打颜杲卿。
颜氏两兄弟在河北战区拼死抵抗,几乎切断安禄山的后方,牵制了叛军西进的步伐。然而,国难当头,当社稷忠良在前线拼死卫国时,竟有利欲熏心的贼臣在背后伸出了黑手。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带着李钦凑的首级和战报,押送擒拿的叛将去长安。途经太原时,一行人马竟被太原府尹王承业扣押。王承业贪慕颜杲卿的战功,篡改表书,改派自己的人押送叛将,将颜杲卿的功劳归为己有。
当两路叛军将颜杲卿重重包围时,距离常山郡四百里外的颜真卿也深陷围攻。不明真相的颜杲卿向王承业申请援兵,王承业怕抢功之事败露,巴不得他战死,便按兵不救,眼睁睁看着颜杲卿激战六日,弹尽粮绝,城陷被俘。
叛军以颜季明的性命要挟颜杲卿归顺,被颜杲卿和他的部下大骂。最终,叛军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先后杀害了颜杲卿、颜季明父子以及常山郡的将领。同期遇害的还有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初战时便率军协助颜杲卿的卢逖(颜真卿的外甥)等颜家上上下下三十七人。
待常山收复,颜真卿派颜泉明去寻找家人的尸首时,只寻到颜季明的头颅和颜杲卿的一只脚。见到亲人的尸骨,颜真卿提笔写下这篇祭文,可以想象,他当时是何等的悲痛。
文稿的前几行,叙述了写作时间以及个人身份,此时颜真卿行笔稍缓,线条凝重,可见心情较为沉重。从“惟尔挺生”开始,压抑的悲痛逐渐爆发,书写由行草逐步变为大草,悲愤的情绪开始宣泄。
《祭侄文稿》全文将近300字,字字血泪。根据墨迹分析,颜真卿写作时,只蘸了七次墨,最多的一笔墨,连续写下53字,留下干枯的压痕,就像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颜真卿因激动而快速行笔,激愤之下,虽笔枯无墨仍继续书写,全篇留下多处枯笔飞白和反复的涂改。
令人唏嘘的是,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为颜家的悲剧画上句号。因有勇有谋、忠肝义胆,颜真卿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被封鲁郡开国公,世人常尊称他为“颜鲁公”。由于连续三朝任职高官,引来奸臣嫉妒。节度使李希烈叛变后,有奸臣建议颜真卿前去劝降,意图借刀杀人。颜真卿视死如归,领旨前往。李希烈欣赏他的才华,劝他效忠自己,颜真卿反问他:“若等闻颜常山否?吾兄也。”颜常山,即颜杲卿。颜真卿告诉叛将李希烈:“颜杲卿是我的兄长,他宁愿以身殉国也不归顺叛军,我也不会为了苟活而投降。”屡次遭拒后,李希烈恼羞成怒,最终将颜真卿缢杀。颜真卿遇害后,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唐德宗追赠官职司徒,封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得于家传之外,又在早年经贺知章引荐,师从张旭。后又广汲众家,融会贯通,形成特有的“颜体”风格——朴拙雄浑、雍容大度,可谓字如其人。苏轼曾评价他的书法“颜鲁公书,雄秀独出”。
颜真卿的墨迹存世极少,这篇《祭侄文稿》是目前唯一没有争议的存世真迹。当年,《祭侄文稿》完成后,颜真卿用楷书认真誊抄一份,在祭奠中焚烧。这份涂涂改改的草稿则被保存下来,在众多藏家手中辗转珍藏了一千多年。正如北宋黄庭坚的评价“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颜真卿一直是中国书法家中深受后人尊敬的一位,不仅仅因为他的“颜体”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更因为他志行高洁,以及颜氏家族的忠义家风。
“方俟远日,卜尔幽宅”,等待有一天,战争结束,可以好好安葬你(颜季明)这早逝的生命。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一家上下三十七口人的性命,浓缩在短短八个字里,这八个字也是全文墨色最重的部分。颜真卿用笔力透纸背,让人感受到他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颜真卿说侄子颜季明自出生就很健康、优秀,品学兼优,是家族门庭中如芝兰玉树一样的存在。
“赠赞善大夫季明”,赞善大夫,官名。前面加上“赠”字,表明是颜季明死后追授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