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作者: 董婕 谭蕾
2024年秋季,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被写入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它有什么独特魅力,能够作为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讲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牛河梁,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吧。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著名考古学文化,距今6500—5000年。在漫长的1500年间,红山先民繁衍迁徙,留下了很多遗址,主要分布在西辽河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最为重要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是牛河梁遗址。它坐落在朝阳市凌源和建平交界的山梁上,因为附近原来有一条叫“牛录河”的小河而得名。在距今5800—5200年前,中华文明进入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区域性的早期国家,牛河梁遗址就是典型代表。
那么古国是什么面貌?先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这一时期红山先民的生产方式是多样的,他们既采集野果、捕鱼打猎,也开展农耕种植、饲养家畜,很可能过上了定居生活。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之后,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有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玉器、陶器、雕塑等手工制作。社会阶层的分化不断加剧,出现了专门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等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我们可以称他为“王”。在“王”的带领下,先民们有共同的精神信仰,齐心合力建设家园。
农耕活动让红山先民非常关注气候的变化,因为只有风调雨顺,种下的粮食才能有好的收获。因此,他们长期观察四季变化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产生了对天地、祖先和某些动物的崇拜。红山先民选择在牛河梁这处丘陵山地修建女神庙、积石冢、祭坛、山台等礼仪建筑。其中女神庙中供奉了仿照真人制作成的泥塑人像,是祭祀祖先的场所;积石冢下面是墓葬,安葬着社会地位较高的贵族,随葬着精美的玉器;祭坛用石头砌成圆形或长方形,用来祭祀天地。在女神庙北侧还依托山势,修建了10万平方米的巨大山台。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史前社会,这个庞大的工程量令人叹为观止!可见,红山古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能够发动许多人长期参与到修造工程中来,这样最终建成了所有红山先民信仰的圣地——恢宏壮丽的牛河梁礼仪建筑群。
在红山文化出土文物中,最吸引人的是晶莹润泽的玉器。先民们擅长写实的雕塑手法,制作了许多鸟、熊、野猪、龟、鱼、昆虫等活灵活现的动物形玉器。他们也进行抽象的艺术设计,将野兽头部加上蜷曲蛇身组成了风格独特的玉龙。红山文化的玉龙造型奠定了中国龙形象的基础,随着向后世的传播和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熟悉的中国龙,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共同象征。
伴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推进,对长城以北地区文明起源的认识不断深化。西辽河流域和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牛河梁遗址的大型礼仪建筑群证明,辽西地区率先诞生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高度发达的祭祀礼仪,跨入了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有力证据,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产生重大影响。
从2007年朝阳市首次启动“将红山文化写进历史教科书”的建议工作到今年,全国中学生终于可以通过教材学习到牛河梁遗址及其文化内涵。作为辽宁的青少年,我们为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而自信自豪,也应树立担当意识,做好家乡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