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货币
作者: 伊兜
同学们知道吗,可以流通的钱也叫“货币”,能交换商品,也能衡量商品价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钱币的国家之一,钱币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形态的钱币担当货币功能,它们的背后承载着古人千百年的生活。本期,让我们在小小的钱币身上,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具体指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原始货币。海贝本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可以穿孔,大小适中,还便于点数、携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逐渐充当交换的媒介,成为货币。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流通,布币便是其中之一。布币是由农具演变而来的,形状很像铲子,最初还保留着农具的模样,后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其减重、变形,制成了便于铸造和携带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蚁鼻钱是在楚国境内广泛流通的货币,形状似海贝,正面凸起,背面磨平,面部有字,上宽下窄,下端略尖。人们觉得铭于钱面的阴文看起来像是一只蚂蚁歇于鼻尖,于是叫它蚁鼻钱;如果钱上穿了孔,看上去又像一张好笑的人脸,因此也被称作“鬼脸钱”。
秦半两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行的货币,造型为圆形方孔,因钱面上铸有“半两”二字而得名,当时的半两为十二铢,约7.8克重。秦半两的出现在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货币。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几次货币改革,直至改铸五铢钱大获成功。由朝廷统一铸造、发行的五铢钱制作精美、重量准确、钱文秀丽,影响了此后中国历代的铸币。它也因流通使用时间长达七百余年,铸造数量最多,而被誉为中国古代钱币中的“长寿钱”。
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制货币,是唐代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之一。其做工精美、质量合理,很受百姓欢迎;因其寓意积极向上,即使后世不再流通了,也还有人将其当成吉祥饰物给新生儿佩戴。
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国际贸易方面,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活动中被广泛使用。
交子是宋、金时期的纸币名称之一,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你可能想象不到,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出现了“交子铺户”,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铺户将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chǔ)纸制作的纸券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交子即为那张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纸券。后来,随着应用愈发广泛,并经历了从民间“私交子”到官府“官交子”演变的过程,交子成为真正的纸币。可以说,纸币的发明是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