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江南景

作者: 王艺凝

风雪江南景0

《江行初雪图》是我国五代时期的画家赵幹所作,画高约26厘米,长约376厘米,是一幅描绘江南初冬的长卷。赵幹生卒年不详,人们只知道他出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自小在江南长大,是五代南唐的画院学生。

作品的最右侧题有“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幹状”的字样,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笔迹。这句话告诉我们三个讯息:画的名字、作者,以及这幅画的性质。

这里的“学生”并非今天的学生之意,而是一种职位。在南唐,宫廷画院按照级别大概有翰林待诏、翰林司艺、画院学生、内供奉等职位。“状”是古代臣子向君主上呈的一种奏状。题在这幅画上,说明赵幹绘制此图很可能是应了后主李煜的要求,以图画的形式向李煜呈报当时江南人民的生活状况。

画面中天色微暗,树林、江岸、小桥……皆蒙上一层薄薄的初雪。寒风萧瑟中,有旅人为了赶路,顶着寒风瑟缩前进;有渔人为了生存,冒着寒冷入江捕鱼。

卷首是一大片茂密的芦苇,两名纤夫正拉扯着一艘小船,他们衣着单薄,仿佛冻得瑟瑟发抖,其中一位正扭头望向对岸赶路的行人。跟随他的视线,向画卷左侧一步步看过去。林间小路上,有主仆二人正在赶路。骑在马上的中年人把自己裹得相当严实,依然冷得一脸苦相。他的仆人穿着不能御寒的草鞋,挑着行李紧随其后。

在他们后方不远,有两位骑着驴的年轻人和两个随从。尽管他们的围巾和前面的中年人一样,被寒风吹得高高扬起,但寒冷似乎没有影响两人的兴致,他们边走边聊,并不畏惧寒冷。他们身后的随从穿着单衣,冷得缩紧了身子。

走在前面的随从挑着一个长方形小筒,是唐代中期流行的诗筒。那时,一些文人志士外出游玩时,喜欢将诗笺、笔墨放于诗筒中,每当有了写作的灵感,便可随时提笔记下。

画面到这里,已经有表示雪花零星落下的洒白出现了。这说明,在我们展卷观赏、移步易景的同时,画中的时间也在变化。卷首时还是天将欲雪,而看到此处时,已经开始飘落雪花。

与寒冷中不忘欣赏美景的路人相比,江边渔民的生活似乎更显窘迫。背对着画面,两个少年模样的身影,穿着短裤,赤着双腿,正站在水中下网捕鱼。风雪交加的日子,想必江水已经冰冷刺骨,但两个少年仿佛浑然不觉,专注地忙于劳作。

船上的白胡子老者正升起渔网,收获今天的成果。仔细看他的船,是由两条独木舟合并而成,中间留空,可以把鱼篓浸在水中,以保证鱼儿在上岸前依然鲜活。

画家赵幹笔法流利、生动传神,水纹用尖细流畅的线条绘制,石头及树木则大多用笔劲健。落雪则用了“洒粉法”,表现出雪花的轻盈,意境古朴幽远。然而,在这样精致的江雪风景中,赵幹却用了大半的笔墨描写江上渔人的劳作场面——他们大多赤脚露腿,有的甚至衣不蔽体,在寒冷中,用辛勤的汗水抵抗着残酷的冬雪。

虽然渔人的辛劳遍布整个长卷,但并没有让人觉得他们生活在饥寒交迫的绝望中,反而仿佛在繁忙的劳动中,透着一点点生机。

在画卷的末尾,一艘小船停靠在岸边。留着络腮胡须的中年人正在生火做饭,热气向空中飘散,给寒冷的画面带来一丝暖意,他的孩子在船尾安静地等着。连旁边归岸的小船上,也有两个孩童被饭香吸引。岸上,一老一少走进画面,走在前面的少年提着一个食盒,老人推着的独轮车上也有个容器正散发着白气,显然,他们是要把热气腾腾的饭菜送给江上捕鱼的亲友们。

只要劳作就会有收获,江水的慷慨让渔人的内心平静、踏实,与之相比,寒冷与辛劳就显得微不足道。毕竟挨过这短暂的寒冬,待春风吹起,就又回到了温暖、富饶的江南。

上一篇: 放下手机
下一篇: 冰雪天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