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天籁

作者: 林红宾/文 刚子/图

茅屋天籁0

我的故乡在大山南麓的树林之中。村舍几乎全是茅屋,随坡而建,坐北朝南,独门独院,极富自然特色。院内有厢房、敞棚、猪圈,用于拴牛驴骡马和养猪。庄稼人惜地如金,总会在猪圈旁和街门口两侧栽上几棵瓜和葫芦。很快种子就会发芽破土,托蔓上架,为小院搭起一个碧绿的凉棚。鸟儿喜欢这个绿意氤氲(yīn yūn)的舞台,饶有兴致地在上面逗留,用圆润的歌喉,为这处茅舍营造出一种至纯的宁静。

颇有闲情逸致的村民,上山劳作小憩(qì)之际,顺便捉两只蝈蝈或者螳螂,用树叶将其包裹,归家时放在葫芦架上。螳螂站在阔叶上,擎着两把大刀捕捉害虫。蝈蝈好奇地趴在葫芦上振翅弹唱,为主人献上古老而动听的童谣。这生机盎然的生命景色,这祥和融洽的生活乐趣,如同丹青巨擘(bò)的神来之笔,韵味浓郁,耐人寻味。

三伏六月,天气说变就变,只要有乌云飞来,转眼间就遮住了太阳和天空,如同扣着一口偌大的铁锅。紧接着电闪雷鸣,一阵凉风袭来,挟带着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有成千上万只山羊越过原野踏着茅屋跑向远方。“鞭杆子雨”接踵而来,满世界全是哗哗哗的雨声。稍停,茅舍屋檐下就会挂起一排晶莹的雨帘。雨滴落在水筲(shāo)和盆盆罐罐上,高低不同,音韵有别,悦耳动听,仿佛有一位隐形的音乐家在娴熟地演奏编钟。

院子里的积水宛若小小的方塘,雨点落在上面溅起水花,瞬间绽放,霎时凋谢,这是下大雨的前兆。这时猪圈里早已蓄满了水。蛤蟆不知从什么地方爬出来,雄蛤蟆叫一声“咕——”,雌蛤蟆紧接着叫一声“呱——”,吐字清晰,夫唱妇随,配合默契。“啯啯啯,啯啯啯……”村外的水湾和河沟里传来青蛙们的欢叫声,那是它们在排练庆丰的鼓乐。蛙声极具穿透力,穿越如磐(pán)的夜幕,在原野上荡漾。

中秋时节,天气渐凉,到了夜晚,凉风习习送爽,令人好不惬意。待到更深夜静,蛐蛐就登台亮相了。它们凑在窗前,或持琴操练,或低吟浅唱:“瞿瞿瞿瞿,瞿瞿瞿瞿……”节奏明快,声音洪亮。侧耳细听,其声为“拆拆洗洗,拆拆洗洗……”,分明在好言提示主妇们,未雨绸缪,切莫懈怠,趁天气暖和,抓紧时间拆洗被褥缝补衣服,免得待到天寒地冻手脚忙乱。经蛐蛐善意提示,主妇们皆及早动手,做好越冬的准备。

静卧茅屋,聆听蛐蛐欢唱,如同坐在舒适的包厢,欣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先是一只蛐蛐发声,好像隔着一层大雨传来的,轻若游丝,若有若无,逐渐增强。片刻,两三只蛐蛐欣然加入,琴声不再单调,显得悦耳动听。紧接着,所有的蛐蛐都准备就绪,或抚琴弹拨,或亮嗓清唱。蛐蛐的演奏可谓出神入化,能够随着听众的思绪变化而变化。一曲听罢,令人清心静脑,大发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的吟唱!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的赞歌!

待到暮秋时节,秋风萧瑟,草黄山老。静卧茅屋,能够听到雁阵南飞“嘎勾嘎勾”的嘹亮叫声。到了夜晚,衣柜下面传出纺织娘的低吟:“冷——冷——”纺织娘是一种昆虫,通体呈淡绿色,头部有两根长长的触须,翅膀修长,包住身子还绰绰有余;长得纤巧可爱,楚楚动人。小家伙儿深知天气转冷,用不了多久,冬天就会如期而至,野外绝对无法生存,便独辟蹊径,隐入茅屋之中。人们都对纺织娘生发恻隐之心,都愿好好保护它,让它在茅屋之中安然越冬。人们枕着纺织娘的声声低吟,静静地进入了梦乡……

上一篇: 邻“狸”之间
下一篇: 国宝独家专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