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钱”
作者: 夏天 小鹿
当同学、朋友向你借钱,你该怎么办?
每个人都会遇到急事儿、难事儿,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出手相助之前,要“三思而后行”。要分清对方是急是缓、自己是有是无、金额是大是小以及钱的用处。不然的话,你收获的可能不是情谊,而是烦恼和麻烦。
通常情况下,对方借钱都是急用,比如马上要交的费用或购买急用的文具。但如果缓几天也可以的话,你就需要慎重了。可能这次“借钱”不是善意的,也可能对方家里遇到了特殊的困难而短期不能还钱。在弄清楚情况之前,不要轻易借给对方。
借给别人钱的前提是自己手里有暂时不用的钱。不要向第三方转借,也不要为他人借钱作担保。当无法借给对方的时候,友善地报以歉意,既不必自责或者难为情,也不可嘲笑或鄙视对方。
借钱要考虑金额的大小,即使家里给自己的钱很多,也不适合在同学之间发生大额的借款。还要注意钱的去处,如果对方将钱用于不良嗜好或者做违法的事情,则不能借给对方。
小A(14 岁)在没和父母商量的情况下借给了同学小黑500 元钱,约定一年之后归还。第二天,小A后悔了。他可以立即把钱要回来吗?
可以要回来。根据法律规定,小A 的行为与其年龄不相适应,这一借贷行为应有监护人同意、追认才有效。
什么事民事行为能力?
就是以自己独立的行为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我国《民法典》规定,成年人(十八周岁以上)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监护人代理或者同意、追认,但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或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与友情相比,也许一块钱不需要费心思量。不过呢,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哪怕对待一块钱,也是难得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