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一本正经地搞笑,云淡风轻地“硬核”

★相较于“中山大学”这个名称,你是不是对“双鸭山大学”这个称呼更熟悉一些?毕竟,截至2025年3月,“双鸭山大学”的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已突破5.8亿次,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

话说,中山大学的学生是如何变成“双鸭山大学”的学生的呢?

事情起源于一位网友在微博上传了某本书中的一段文字截图:“父母是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的老师。”完全不需要中山大学的师生们来勘误,只要在广州坐地铁听过“中山大学”站名的人,都知道这个音译的“双鸭山大学”就是中山大学。于是,这个自带萌感的误译就火爆了全网。

面对这个意外诞生的文化符号,中山大学展现出了百年学府的包容气度。校方在当年的毕业典礼上首度官方回应:“双鸭山大学”是中山大学的网络昵称,寄托着学子们对母校的深情。既然学校都默默接受了这个设定,那中山大学的学子能怎么办,只能兴高采烈地“自黑”了:

我们明明是“三鸭山(Sun Yat-sen)大学”,谁偷了我们一只鸭,变成双鸭山了?

来“双鸭山大学”,你可同时享用“大山中学”“逸仙魔法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的资源,读一所等于读多所,多划算!想找个与众不同之所过瘾,就来吧。

以后不仅要辟谣“我校不在南京市、不在中山市”,还要加一句“也不在黑龙江”了。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起来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在全国仅有的几所校名含“人名”的大学中,中山大学是唯一以“人名”命名校名的“985”“211”“双一流”高校。

★2023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抵达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并引爆微博热搜,而不少网友却留言:马克龙怎么跑到中山去了。

中大学子默默走过:或许,百年学府不在中山?

很多人以为,中大是在中山市;而由于“双鸭山大学”太过“出圈”,很多人又认为这所学校想必与双鸭山也有一定的缘分。然而,中大既不在中山市,也不在双鸭山,其“一校三地五校区”的格局,横跨广州、深圳和珠海,几乎跨完了整个珠三角,却偏偏不在同名的中山市。正如中大站虽以中大命名,但中大学子到广州校区南校园,却从不在中大站下车,因为南校园的生活区并不在中大站附近,而是在鹭江站。

外人看中大,觉得其校址神秘;本校学子看自家学校,其实也觉得其有些过于“迷幻”了。

且不说中大广州校区南校园中轴线上的建筑群风格复古且充满西方魔幻文学的韵味,就是中大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现场也都宛如《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在毕业典礼上,德高望重的学者会手持学术权杖带领身着礼服的校长、副校长、院系负责人、教师等伴着庄重的礼乐缓缓步入会场。由于这两个因素常常让学生们不知身处何地,因此他们便唤了学校一声“逸仙魔法学院”。

既有了西式的奇幻,又怎能少了东方的玄学呢?自1961年中大于校内挖出两处汉代墓葬后,每隔几十年,中大总会有新的墓葬出土:20世纪80年代,在电教大楼的基建工地挖出一处东汉墓穴;2019年,又在建食堂的工地上挖出一处汉代古墓;2021年,又挖出了一处唐代古墓……中大学子在震惊自己居然“在古墓上吃了四年饭”“在古人坟头上蹦了四年迪”之后,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古墓派弟子”。等等,中大学子一想,金庸先生写的“古墓派”,是在哪里来着?

不过,任学校再如何奇幻与玄学,中大学子只用一句话就牢牢地记住了自家学校——“学在南校,住在珠海,吃在东校,‘死’在北校。”或许,外省人也可借此记一记中大的位置?

★有人调侃,听说了“双鸭山大学”之后,才知道祖国的南方还有一所综合实力十分强劲的中山大学。中大学子听了这番言论,只云淡风轻地放话:“原则上,我们只接受清北、华东五校的嘲讽。”(编者注:清北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五校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大,有什么样的底气能让自家学生如此豪言壮语?

大学之大。中大“三校区五校园”加起来的面积超过了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主校区的面积之和,有将近5000名专任教师在这里传授知识,有超过66000名学子在这里读书学习,坐拥4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10所附属医院……孙中山先生“广东要建几十个岭南大学”的殷切希望正在中大逐步实现。

“学霸”中的“多面手”。文、理、工、医、法、经、管等十大学科均衡发展,仅农学稍弱,其余均为国内一线水平,是毫无疑问的“学霸”担当,且这“学霸”不仅全面发展,还优势突出:是“硬核”到让患者“肝不动也能活”的“医学界扛把子”,是“领百粤风骚开一园桃李,揽九天星斗写千古文章”的文科“扫地僧”,也是“读管理学院等于提前领到大湾区VIP卡”的商科“搞钱先锋”……

“乘大船、去深海、做大事”。打造“中山大学”号、“中山大学极地”号、“珠海云”三艘大船;开展中国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校园里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是“镇校之宝”……从陆地到海洋,从南极到天空,这是独属于中大人的浪漫。

“一本正经地搞笑,云淡风轻地‘硬核’。”这句话似乎很能概括中大这所百年学府的气质,因为无论外界如何调侃,中大似乎总能从自身出发,找到融进这种氛围的空间,从而拓展出更广阔的校园文化。“白云山高,珠江水长。”这种因走过世纪风雨而沉淀出来的自由开放气度与反思精神,涵养了中大的气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