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数学:笨小孩的高三突围
作者: 周欣颖九月的阳光斜切在黑板一角的三角函数公式上,我攥着月考47分的数学卷子,双腿因站得久了而微微发颤。身旁储物柜上的饮水机发出的一声“咕咚”,淹没了班主任的那句叹息:“这孩子不是学不懂,是怕到骨子里了。”
我低下头,两滴眼泪“啪嗒”一声摔下来。
班主任曾举着成绩单对我说:“你的文科综合成绩能冲年级前50,可数学……”话尾音消融在窗外的蝉鸣里。我懂他的潜台词:高考看的是总分,要的是各科成绩均衡,数学不及格等于提前宣告高考败北。
尽管我早已在心底默默接受了自己就是学不好数学的事实,但我从未想过放弃。从小到大,我上过无数数学补习班,即便到了高三,我依然雷打不动地每周去补习,甚至不惜花高价报一对一课程。课堂上,我全神贯注,认真听老师讲解每一道题;课后,我疯狂刷题,试图用题量来弥补自己在数学天赋上的不足。可是,数学带给我的眩晕和挫败感却如影随形,从未停止过。
多少次深夜台灯下,我同《高考数学题型全归纳》较劲。A类基础题尚能磕磕绊绊地解出,B类提升题总要耗费近半本草稿纸才能有点头绪,至于“学霸”们信手拈来的C类压轴题?抱歉,我的练习册上,印着这类题的页码还保持着“出厂设置”,干干净净。
当初分班时,因为理科成绩不好,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文科。分班后第一次月考,我的成绩冲进了级部前50名。我以为自己抓住了命运的衣角,直到数学试卷发下来,分数那栏写着的鲜红的“72”,像一记耳光,把沾沾自喜的我打回原形。
数学啊,数学,就像我永远翻不过的高山。为防止在数学课上打瞌睡,我主动申请站到后面去听课。教室最后一排的储物柜旁,我贴着墙根站得笔直,看前排同学的头发丝在阳光里起起落落,飘忽不定。膝盖酸了就偷偷踮脚,像只偷食的麻雀。“解圆锥曲线题其实就像剥洋葱,”数学老师敲着黑板,“关键要找对第一层切线。”我盯着投影屏上那扭曲的抛物线,脑子里却不由自主地想起昨天食堂的洋葱炒煳了……
高三,教室的后墙挂上了倒计时牌,上面的数字像不断缩小的年轮,将我们裹挟进时间与压力的漩涡。在那些痛苦的日子里,我无数次迷茫和沮丧。我热爱看书,热爱写作,作文常常作为范文被老师诵读;英语虽然口语差点,是“哑巴英语”,但考试成绩还不错;文科综合更是一直成绩名列前茅……唯独数学,好像我无论如何努力,它都是照样起起伏伏。我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找不到一丝照亮前路的光。
但高三的生活,也并非只有痛苦和挣扎。在那段紧张的日子里,我和三个最好的朋友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二模前夜,我们逃了晚自习,四个女孩并肩趴在走廊的栏杆上,看夕阳把校服染成橘子汽水般的颜色。“等高考完,”小翠突然说,“我要把数学书撕掉,一页一页折成纸飞机,从顶楼放飞。”我们笑作一团,笑着笑着,都落泪了。
那天我立下毒誓:“最后三十天,我要和数学殊死搏斗!”这三十天里,每次考试前,我都要在草稿纸上画一把小刀:不是要杀死数学,是想割开内心那个恐惧数学的茧。
高考数学试卷发下来时,我的手都在抖。直到一题一题地解下去,好像没有很难,挺顺利,心才慢慢变得平静。做到最后一道导数题,我瞪着它,脑子里响起补课老师的话:“解不出来就画图,图不会骗人。”当我用笔尖细细地描出了函数图像后,突然发现它像极了我下课后常走的那条夜路:弯弯绕绕,但终归通向家的方向。
成绩出来那天,我妈激动得举着手机满屋子转圈:“数学破百了!”我盯着屏幕上的数字发呆,只觉得有些恍惚,我就这样“突围”成功了吗?想起那些站在储物柜旁的日子,原来阳光早就照在了我的身上,只是我总低头看脚下的阴影。
如今我的书架上,高三的数学笔记本和我热爱的《红楼梦》并排站着。前几天收拾旧物,翻到当年的一张画着小刀的草稿纸,背面竟有朋友的留言:“你一遍遍努力和数学搏斗的样子,真的好酷!”对我来说,跨过数学这道难关,靠的就是最笨拙的“死磕”。我曾以为自己没有天赋,这“死磕”也没有结果,可其实,我早就在悄悄进步了。要知道“量变引起质变”,一时看不到成效又如何?坚持下去,你的努力终有一天会兑现。
现在我依然会做关于数学的噩梦,但惊醒后总会轻笑:曾以为跨不过的山,回头望不过是块硌脚了些的小石头。而那些曾经遭遇的挫折、付出的努力,也早已化作我前行的底气,让我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或许不少文科生心里都住过一个关于数学的“心魔”,它让我们在无数个深夜里怀疑自己,但别害怕,努力下去,你不但会战胜它,还会锻造出未来直面人生所有难关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