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粉黛 著成精彩

作者: 祝振全 黄芳

有人说:“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素材是议论文的血和肉。”也有人说:“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好比一幢大楼的骨架,素材就是填充这个骨架的钢筋、水泥和沙子。”众所周知,在议论文的写作中,素材运用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写文章质量的高低。因为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只有充当论据的素材运用得当了,相关的论证才能论而有力、证而有度,相应的论点才会得到强有力的支撑,文章的阐道说理也才会更具说服力。

那么,该运用哪些技巧和方法让“素材列举”在考场议论文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和写作实践介绍以下四种方式。

一、单枪匹马式(单举式)

“单枪匹马式”,也叫“素材运用单举式”或“单则素材列举运用式”,即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论证每一个分论点时,都只用一则典型的素材来进行论证。

这种方法,是议论文论证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写作时,很多同学都会用,但呈现的效果却相差甚远。要想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游刃有余地运用这种方法,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先叙后议

先叙后议,就是先叙述所选择的素材,再结合分论点或者中心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议论说理。

堪称议论文典范的《六国论》,其第二自然段先在叙述中比较秦国通过作战获得的土地与诸侯国的贿赂使秦国获得的土地,以及诸侯国因贿赂而丢失的土地与其因战败而丢失的土地,从而得出具有议论性的结论:“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接着再叙述诸侯国的祖先们获得土地的艰辛,以及子孙们对待土地如弃草芥的态度和行为,最终总结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一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先叙后议要特别注意事例素材的叙述,务必讲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唯有如此,才能议得有根有据,论得头头是道,让人心悦诚服。

2.先议后叙

先议后叙,就是开门见山,先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表明看法,再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来论证观点的正确。这种方法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国论》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这就给当时“输岁币以求苟安”的北宋统治者当头一棒!作为一篇借古讽今的政论文,开头单刀直入地针砭时弊,能让文章呈现出很好的效果。随后文章从“赂秦”与“不赂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采用记叙的方法回顾六国破灭的历史,进而印证文章的观点。先议后叙,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需要注意的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事实论据的叙述必须简明、精要,且所有的叙述均要为论点服务,否则再好的例子、再美的句子都是画蛇添足。

二、二龙戏珠式(双举式)

所谓“二龙戏珠”,是指用两则素材来论证同一个论点。很多考生在写作时往往重点关注素材能否论证论点,却忽略了素材间的搭配组合问题。要知道,素材搭配得当,不仅能展现考生的整体观和大视野,还能让论点更具说服力。若想将自己积累的素材精准且出彩地融入议论文的写作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同性并列

考生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即刻想到的素材放在一起,以论证论点。但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论证的牵强附会。因此,我们在选用素材时可以考虑并列运用两则与论点相关的同性素材,从而有理有据地论证论点。

如2022年全国甲卷高分作文《情境创新,探幽访胜》的片段:

文学史上那些令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诗文词句,大多具有独创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天才式的联想想象,使他的诗歌独具一格,成为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杜甫也一样,“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些脍炙人口的表达,都离不开诗人在具体情境中的独创。

此文段中,考生先提出论点:“文学史上那些令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诗文词句,大多具有独创性。”然后在文学史中选用了自己熟知且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李白、杜甫,并且恰到好处地引用他们的诗句来论证论点。这种并列运用同性素材的做法,不仅能有力地论证论点,还能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

2.异性相吸

同性素材的并列运用可以使文章出彩,异性素材的运用也可以使论证铿锵有力。在确定论点后,找到异性素材间服务论点的共性,再进行精准的论述,不仅能使论证有力、有度,还能有效地扩大论点的影响力。

如2022年新高考I卷优秀作文《本手开新路,妙手达通途》的片段:

妙手是本手的进阶。妙手不是走捷径,而是起于垒士的飞跃。它不是歪门邪道者投机取巧的坦途,而是厚积薄发、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之所以光彩夺目,惊艳世界,是因为张艺谋团队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川渝妹子刘明侦之所以能在23岁开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新方向,是因为她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十几个小时。所有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都来自下棋人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创新。

此文段中,考生重点论证“妙手不是走捷径,而是起于垒士的飞跃”这一论点。在素材的选取中,考生首先搬出花费两年多时间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进行创新的张艺谋团队,这则材料足以说明“妙手是起于垒土的飞跃”,但为了让观点更具说服力、更具普遍性,考生还选取了川渝妹子刘明侦的事例加以论证。两则看似不相关的素材,在考生的联系下,成了无可挑剔的论据,更成就了一段精彩的论证。

三、众星捧月式(泛举式)

如果说“单例”展示、并列用例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让读者获得新知,那么“多例”铺排就能彰显作者的素材积累能力和语言文字功底,增加读者的认同感。因此,我们不妨将素材“多例”并举,使素材既有“可读性”,又具“认同感”,从而更加鲜明地彰显文章的主旨。

1.三点共面

三点共面即用三则素材来论证同一个论点。如2022年新高考I卷优秀作文《本手开新路,妙手达通途》的片段:

本手是妙手的前提。何谓本手?“本”为木之根,是一件事情得以成功的基础。它是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前在布鲁塞尔的图书馆老老实实阅读文献、爬梳资料的安静时光;它是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前一步步丈量全国大地的专心不二;它是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前在陕北窑洞认认真真整理十年报纸的无限耐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打牢本手之基,才能下出出人意料的妙手。

此文段中,考生选用了马克思、徐霞客、路遥三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共同论证论点——“只有打牢本手之基,才能下出出人意料的妙手”。三点共面,直击论点,有理有据,内容充实。

2.铺排亮相

所谓铺排,是指借助排比句式铺展事例。铺排不仅能让论点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还能让论证语言文采斐然,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开篇就借助铺排,列举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六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例子,从而引出要论说的话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语言极富气势,论据凝练丰富,论证强而有力。

四、两相对照式(对比式)

议论文中的对比论证,是将两种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的两种情形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较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1.一正一反

在对比论证时,可选用一正一反两则素材对论点进行论证,从而使论点更具说服力。

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在借鉴或引用外国技术的同时,国人也一直努力寻求关键技术的创新。因为国人知道,只有独立创新,中国的科技才能有大的发展。

正因为中兴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多地依赖外国的技术,所以,在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后,中兴等企业就因被动而狼狈不堪,给职工、企业、老百姓和国家造成了许多损失。相反,华为在科技研发上投入较多,一直努力寻求技术的创新。在多年的发展中,华为一边借鉴外国的技术,一边保证技术的独立创新,如此,既保证了企业走得快,又保证了企业走得远。同样的境遇下,华为很快上市了“鸿蒙系列”,不仅力挽狂澜,还为国争光。由此可见,如果中国的科研人员只停留在移用、借鉴的阶段,不自主研发创新,那么中国的科技就很难有大的发展。

所以,独立创新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此文段的论点强调“独立创新”,于是考生先列举了中兴等企业因“过多地赖外国的技术”而走向低谷的反面事例,再从正面列举华为“独立创新,力挽狂澜,为国争光”这一事例,正反对照,自然而然地得出“独立创新才是发展的硬道理”这一结论。

2.两正一反

除了正反对照的论证方式,考生还可以采用“两正一反”(两个正例一个反例)的方式对论点进行论证,这不仅能进一步加大论证的力度,还能让语段更加丰富饱满。

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当以国家利益为重。昔有“文学斗士”鲁迅,为疗救国人弃医从文;今有“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为国家的发展需要从文转理。是的,他们不顾个人利益,竭尽全力谱写民族之华章。揆诸当下,一些人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利欲熏心,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没有国家,哪有你我。”新时代青年,当以国家利益为先,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国家的发展事业中去。

此文段中,考生先攫取两个正例,有力地论证了“我们当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一论点,随后从反面阐述“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这种行为的不可取,最后顺理成章地总结道:“新时代青年,当以国家利益为先,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国家的发展事业中去。”

当然,在论证的过程中,考生也可以尝试采用“两反一正”(两个反例一个正例)的方式对论点进行论证。

古今中外的素材浩如烟海,需要我们在不断积累的同时,注重对素材的整理与组合、加工与裁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