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一个传世的建筑奇迹

1887年1月26日,埃菲尔铁塔开始动工兴建。埃菲尔铁塔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建造这座铁塔是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并向世界展示法国在工程技术和工业设计领域的非凡成就。为了承载这样一个宏大的使命,埃菲尔铁塔在设计之初便力求创新和突破。

埃菲尔铁塔高324米(包括电视天线高度),共3层(第一层有一个宽敞的露天观景平台,可观赏铁塔周围的景色;第二层有一个室内观景区,游客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饱览巴黎的美景;第三层是塔的最高点,是观赏整个巴黎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最佳位置),由18038个精度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的部件和250万个铆钉铆接而成。

埃菲尔铁塔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最先进的钢铁材料和工业技术,为钢铁结构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埃菲尔铁塔也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塔的外观设计采用了对称和几何原理,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正如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说的:“这座铁塔不仅仅是金属的堆积,它还承载着科学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典范。”

如今,埃菲尔铁塔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它伫立在塞纳河畔,矗立在巴黎的天空中,静静地诉说着人类智慧的力量和历史的沧桑。它已然成为人类工程奇迹的象征,展现了科技、艺术与历史的完美结合。

最后一块被发现的陆地

1820年1月30日,南极被发现。

英国海军中校爱德华·布兰斯费尔德在英国海军军官威廉·史密斯发现的南设得兰群岛(这个群岛最南端的岛屿位于南纬63°)的基础上,继续南进到南纬64.5°处。1820年1月30日,他隐约遥望到了南面的陆地。也因此,为了纪念爱德华·布兰斯费尔德,那块南面的陆地和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的水域,一直被叫作“布兰斯费尔德海峡”。同一年的11月6日,年仅21岁的美国人内森涅尔·布朗·帕尔默,指挥着一支庞大的捕猎海豹船队中的一艘小船前进时,亲眼看见了布兰斯费尔德海峡以南的陆地。

然而,南极1424.5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和220多种矿产资源引发了世界各国的纷争。从1908年到1947年这近40年当中,就有许多国家想占得先机,宣布南极属于自己,或者说希望占有南极的一部分。其中有英国、新西兰、法国、智利和澳大利亚等国,而当时的美国和苏联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同时保留他们自己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

为了解决各国不断加深的矛盾,也为了彻底解决南极的领土问题,《南极条约》(以下简称“条约”)诞生。条约中规定,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对象。

条约的签署和实施为各国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促进了各国对南极的了解和保护。同时,条约也为南极的和平与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确保了南极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广西科目三 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