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下,传统书店该如何自救?

曾几何时,在寒冷的冬日,走进街角的一家书店,寻一个僻静的角落落坐,捧上一本好书,迎着纸墨和咖啡的香气,就能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罅隙中缓缓流淌着的慢时光里……书店对许多人来说,不仅是情感的归所、洗涤心灵的圣地,更是记忆中的秘密花园、灵魂的温暖驻点。而如今,卖不出书,无人看书,成了很多书店的困境和倒闭的原因。

书店为何卖不出书了?

2023年4月24日,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达463.52亿元,同比增长11.5%。从三大细分版块看,大众阅读市场营收335.91亿元,占比72.47%;有声阅读市场营收95.68亿元,占比20.64%;专业阅读市场营收31.93亿元,占比6.89%。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七成,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数字化阅读挤占冲击着传统书店的生存空间,使得高度依赖线下渠道的传统书店,营收情况更是不尽如人意。2022年9月13日,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全国实体书店经营情况调研报告》,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的994家书店参与了此次调查。参与调查的书店中,2022年上半年无收入的占9.56%,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32.09%。

网店地盘不断扩张,也使得传统书店的生存难以为继。由于传统书店规模有限,进价较高,多数书籍折扣不高,光靠卖书很难坚持下去,价格的劣势叠加高昂的经营成本,让本就举步维艰的传统书店在面对线上购书渠道的冲击时,显得毫无招架之力。

传统书店该如何打破陈规?

传统书店腹背受敌的生存境遇让其在艰难求生中产生了新的思考:既然卖书赚不到钱,那么传统书店除了卖书,还能干什么呢?

▲博物馆式书店:

解锁传统书店新玩法

走进北京地安门外大街的新华书店·为宝书局,新潮的空间设计、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与极具北京特色的展览内容都令人眼前一亮。书店里的空间布局以北京中轴线为灵感,呈现出“两坛—大街—城门—广场—宫殿—山—市井”的微缩城市形态,而书架则成了一条条“街道”与“胡同”。书店内随处可见北京城门、四合院宅门、传统风俗等历史文化元素,还可以用数字设备开启“在书店里看中轴”的AR沉浸式体验,置身其中,就像在逛北京城的景点一般。

而与新华书店协作运营新华书店·为宝书局的“帝都绘”团队表示,希望将其打造成一家“博物馆式书店”,选择与北京有关的主题,从图书、展览、活动、饮品等角度,定期更新书店的展示内容。

书店美陈师

书店美陈师存在的意义,在于给读者一个逛书店的理由,通过创意性的场景打造,以及对整个书店氛围的营造,给读者带来更优质、更新鲜的五感体验,从而达到吸引客流的作用。书店美陈师主要负责书店企划品牌宣传中的空间美化,将产品元素占据一定空间,使其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美陈产品主要通过材料、造型、颜色三方面来体现艺术设计理念。除为书店本身服务,书店美陈师还会为书店的客户——出版机构服务。根据店内整体营销方案、新书发货情况、重点品类和全年发展方向,对空间陈设进行全方位的包装设计。在这个日益看重“颜值”的时代,美陈已经成为书店日常“必做的功课”。

相关专业:室内设计、会展、公共艺术、装饰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学、室内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包装艺术设计等。

▲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

打造活力四射的青春元宇宙

2022年,在北京前门书香世业文化主题街区,中国青年报打造了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线下场景,并与世博园等北京几十家线下园林公园携手打造“园立方”,综合推出集媒体、书店、园区、文创、直播等为一体的新文化业态。

从格局设计、日常经营到活动策划,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各方面都致力于体现青年特色,将“青春元宇宙”与青年的奋斗和美好生活需求链接起来。

开业之后,书店接待过在天安门广场领誓的大学生、国外学成归国任教的艺术家、因离职而失意的“北漂”、在北京中轴线游学的小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青年文化会客厅”。两年来,这家小店既是中国青年报在“青春小店”事业上的一次成功探索,也向众多年轻人展示了“青春小店”的潜力和可能性。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一边服务广大中国青年,为他们提供丰富而有营养的文化产品,一边引领有志于创新创业的青年在“青春小店”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书店文化顾问

小到一次文化阅读活动的策划,大到一个文化展览、文化讲座的组织,甚至一次文化市集的举办,都离不开书店文化顾问的努力。书店文化顾问能够有效地把出版发行行业的上下游链条连接在一起,共同打造优质的文化内容,同时又能将这些优质的文化内容输出到金融、地产、科技、互联网等领域。他们运用自身的内容策划能力,结合对书籍的理解和对文化内容的驾驭,为出版机构和书店,为读者,甚至为城市文化宣传提供了多样化方案。文化顾问服务给书店行业带来的不仅是收支的多样化,更多的是让书店的整个商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更加优化,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

相关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学、传播学、会展、文化创意与策划、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等。

▲开进购物中心的书店:

用互联网思维“引流”

普世、格调好、用户体验佳……这家书店不靠卖教辅资料赚钱,竟然也能年赚12亿元,甚至在一年之内开出数百家分店,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西西弗书店。在不少传统书店选择“去书化”的今天,这家较早探索“书店+”模式的连锁书店仍在坚持以图书零售业务为主,书籍类商品占据了门店80%左右的空间。

与喜欢开在城市静谧一角的其他传统书店不同,西西弗书店的运营方式颇具“互联网思维”,选址在寸土寸金地段的大型中高端商场内。西西弗书店之所以选择打造购物中心里的“大众精品书店”,是想要瞄准“随机读者”这一庞大的潜在客群,“投奔”购物中心有效缩短了书店与潜在客群间的距离,让近在眼前的书籍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相比独立书店的常客,偶然走进西西弗书店的“随机读者”更容易被一本书的封面或名字所吸引,心血来潮买下他们感兴趣的书籍——通常是符合大众口味的畅销书。

此外,西西弗书店自有一套选书逻辑,会基于海量数据筛选出顾客购买意愿强烈的书籍,这体现在其产品陈列强烈的“商业导向性”上。西西弗书店会通过给用户提供服务和内容、做用户分层,让用户在“产品”下单中,完成变现。

图书选品师

何为图书选品师?顾名思义,他们是根据读者的喜好来提供选书建议的专业人士。通过了解读者的阅读喜好,给他们提供阅读建议,制定阅读计划,成为读者的阅读管家。既不同于传统的只负责寻找图书的导购员,也不是为出版商服务的二道书贩子,图书选品师是为有需求者、为公共空间提供图书专业咨询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文化的设计咨询师”,他们的一端连接客户,另一端连接内容获取方,要最大限度地了解客户的阅读定位,同时满足内容获取方的需求。图书选品师或许会成为未来传统书店差异化竞争的“武器”之一。

有人建议高校应该开设“图书选品师”相关专业,培养职业图书选品师,为传统书店输送专门人才。对于这一建议,业内人士认为,图书选品师涉及的领域、门类太多,上得知天文,下得晓地理,如果专门培养的话,在这一个专业里,就能拿出一所大学所有的科目来,这怎么可能实现呢?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建议高校可以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和了解这一职业的渠道。

对传统书店转型发展的一些冷思考

虽然当前不少传统书店都在谋求转型创新,对品牌不断进行自我包装和美化升级,期望以“最美书店”为噱头吸引人们前来光顾消费,但是这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书店发展的忧思,更是与图书文化载体的功能渐行渐远。“颜值经济”或许能使消费场所中人头攒动,但对于增加销售额却收效甚微。对传统书店来说,景观价值不是负价值,但必须是配套于文化的、服务于主题的、嵌入于结构的形式表达,否则,就容易陷入虚有其表的泥潭。传统书店的转型发展,需要更多地关注“书”这一本质,做好运营,而不是本末倒置,盲目追求网红身份和高端装修,未来市场的变数或许不会少,但也请不要忘记阅读和书店最初的本心——读书本该心无旁骛,书店从来不是“气氛调节组”。

传统图书行业想实现突围,除书店自身要苦练内功、创新经营模式,还应在图书定价制度建设、整合书店后端资源等方面发力。《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指出,中国实体书店业的发展面临内部恶性循环——书越出越多、定价越来越高,但单册平均印数越来越少、折扣越打越高,实体店与网店书籍售价差距越来越大等问题。因此,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快图书价格立法,充分考虑图书的文化属性,将其与一般消费品市场的“充分竞争”原则做好区分,确保文化安全。

总体而言,传统书店的经营仍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摸索,不断走出“舒适圈”,拥抱时代,积极变革。

编后语

书店不单是一个买书卖书看书的地方,更是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一片人文精神的栖息地,一个文化推介交流的空间,一个让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窗口。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仍然需要那么一处地方,帮助我们将知识与思想的吉光片羽组织起来,让我们在静心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心灵与头脑的自主权,品味人生的弥足珍贵、无可取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