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野”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轨道”
作者: 李敏2023年在网络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轨道”和“旷野”被人们视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据笔者观察,在大多数年轻人心中,选择“旷野”似乎更受追捧。这里面的“轨道”和“旷野”分别代表什么,选择“轨道”的人就是懦弱的吗?笔者将在下文中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轨道”是固定型思维,“旷野”是成长型思维。两者之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有时还会相辅相成。“轨道”代表着一种标准,意味着万事都有先后快慢之分,犹如把众人放进了同一条赛道,让其展现出世俗中的优秀与不优秀之分,评判标准更多来自社会和他人;“旷野”代表着一望无际,意味着万事没有明确的方向,需要个体遵从本心,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笔者曾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旷野”和“轨道”来展开讨论,以下是学生们的发言。
学生A:我认为人生是“旷野”,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在广阔的人生道路上其实有许多有意思的选择,我们可以用许多办法来找到自身价值。
学生B:人生是“旷野”,而个人的生活是“轨道”。因为人生可以千变万化,但个人的时间轴只能单向延长,就像“轨道”一样,即使可以回头,也需要花费时间。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就像修改“轨道”一样,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学生C:“轨道”对人生有一种束缚感,我觉得人生应该是自由的。
学生D:人生原本是“旷野”,可是身边的人都想逼我把它走成“轨道”——“要听话”“要保险”“要选择最优路线”。
学生E:我们的人生先是“轨道”,从出生到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沿着既定的“轨道”在走。等我们步入社会之后就进入了“旷野”,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
学生F:人应该执着于一个目标,才能把事情做好。即使选择了“旷野”,人也终将走向“轨道”,所以“轨道”才是最终归宿。且“轨道”不止一条,人总是在不同的“轨道”中切换。
总结学生们的发言,笔者发现他们的答案与他们的心智、性格及生活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学生们大多倾向于追求“旷野”,也有部分学生有着辩证思维,虽向往“旷野”,但也认为人生不能完全脱离“轨道”。毕竟美好的向往是虚构的,现实生活却是真实可见的。
“旷野”对青少年有诱惑力
很多中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轨道”,是因为觉得“轨道”意味着被束缚。青少年时期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更愿意去探寻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不愿意被动接受各种安排。但他们又无法单独立足于社会,所以只能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这些统一标准就仿佛一条条有明确指向的“轨道”。这让许多青少年内心渴望自由。在他们心中,“轨道”是父母的唠叨与干预,“旷野”是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轨道”是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和人生规划,“旷野”是按自己的兴趣衍生出来的梦想;“轨道”意味着自我约束,“旷野”意味着随心所欲。
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处于逐步萌芽时期,他们的认知还不成熟,对自己的人生暂时也没有太多的选择权。他们目前只能先遵守某些固定的规则,等成年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后,才有能力去打破规则,奔向“旷野”。而较单一的社会经历往往导致他们情怀大于能力,再加上大多数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与学业紧密相关,抛开学业与他们谈论人生的丰富性、社会的复杂性,往往是形而上的,父母和老师跟他们说再多,他们也无法完全身同感受。正因为他们无法预知绝对自由背后的代价,无法感知“旷野”中可能隐含的危险,所以“旷野”对他们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个性差异导致选择不同
选择“轨道”还是选择“旷野”与青少年的本身性格息息相关。愿意循规蹈矩过安稳日子的人自然会选择“轨道”。不过,斗室之内也可以书写别样人生,“轨道”也有可能是他们心中的“旷野”。而思维发散的人则更愿意选择“旷野”,他们往往创新能力强,且崇尚自由发展,渴望能有机会在社会的大潮里历练。“旷野”是他们在“轨道”上努力前行的动力和能量源。
“轨道”和“旷野”折射出来的都是健康的人生态度,区别在于两者评判的角度不同,努力的方向和程度也不同。
时代在变化
除了个性差异,青少年的人生追求还可以与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看,因为人的心理发展变化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家庭的物质生活已经摆脱了在温饱与饥饿之间挣扎的痛苦,且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奇事物层出不穷,当代青少年自然不可能仅因为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心满意足,他们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轨道”确实能提供十足的安全感,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无比珍贵,但它的诱惑力在温饱不成问题的时代,就比不上年轻人心中的“旷野”了。
多角度看待“轨道”和“旷野”
从表面上看,在“轨道”和“旷野”之间进行选择,就相当于局限性和可能性、刻板性和丰富性之间的权衡对立。但换个角度来看,“轨道”和“旷野”也可以是一种兼容的关系,比方说“轨道”可以是“旷野”中的一部分。社会里有多个领域,自然就会有多种选择,我们可以将“轨道”视作自己选择的赛道,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这条赛道最能够发挥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条赛道的尽头是“旷野”。
在这里,笔者想给同学们提个醒:即使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对于初入社会的你们来说,还是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规范。你们可以将牢固的“轨道”作为闯荡“旷野”的基础,使其成为培养自身多元智力的有效载体。因为你们身在“轨道”之中,所以会无比渴望“旷野”,但是别忘记“旷野”就在“轨道”旁,“轨道”就在“旷野”上。当你们在“轨道”上跑累了,可以停下来欣赏“旷野”中的风景,以获灵感;当你们在“旷野”中迷失了方向,也可以退回“轨道”上,重新定位。
在“旷野”中可以选择的空间确实比在“轨道”上宽广很多,但是最终目的还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和事情。这些热爱的事物和事情,是不是也可以看作“轨道”?在笔者看来,一定要在“轨道”和“旷野”中选其一,反而是另一种局限性。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轨道”和“旷野”这两种人生追求并没有优劣之分,“轨道”有“轨道”的优势,“旷野”有“旷野”的要求,个体最终还是要回归自我,发展自我。最后,笔者祝愿所有的青少年们都能坚守本心,活出自己的理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