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辩论中进步,于赛场上成长

作者: 李想

在我上大学之前,“辩论”似乎是一件离我非常遥远的事情。我对辩论的印象停留在《奇葩说》之类的综艺节目上,看那些辩手在赛场上落落大方地将自己逻辑缜密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心中十分佩服,但从未想过自己能像他们一样侃侃而谈,毕竟我总是一着急起来就语塞,自觉没有这能言善辩的本事。

“参与吗?”:尝试跳出舒适圈

说来也有趣,我在上大学之后初次参与辩论,不是因为学长学姐们的热情指引,也不是突然对辩论萌生了别样的兴趣,而是出于从众心态。我校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后不久组织一场新生辩论赛,这是新生来到大学之后面对的第一场大型比赛,因此早早就会开始宣传。新入学的同学们总是对大学的一切都充满新鲜感,于是纷纷组起了辩论队伍。可能是宣传十分到位,也可能是奖项有些含金量,班上一大半的同学都报了名,这让原本完全没想参与的我动摇了,同学们都如此积极,我是不是也该大胆迈出我的舒适圈,去尝试,去锻炼呢?纠结许久,我心一横,去!大家都刚上大学,谁还不是个辩论“小白”?既然别人不怕,我怕什么?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连赛制、辩论稿格式都要上网搜索,我还郑重其事地新建了一个文件夹来存放辩论稿和搜集来的资料。抽到辩题的那一刻,我没忍住笑出了声,“假如世界末日来临,应不应该向暗恋的人表白?”,这叫什么辩题?我们还要围绕这个离谱的辩题进行激烈的辩论?

后来我参加了很多场更正式的辩论赛,拿到过很多不同的辩题,回头来看,这实在是一个十分糟糕的辩题,但也正是这个糟糕的辩题,让我放下了对辩论的戒备,让我觉得辩论似乎也不是什么严肃的事情,一切话题都可以拿来讨论。如今,那场辩论的一辩稿还躺在文件夹的最下面,想起我曾煞有介事地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分点论述“末日时表白的利弊”,仍会不由得嘴角上扬。

事实证明,大家确实都没什么经验,我们这满是“小白”的队伍竟然一路过关斩将,闯到了决赛。之前可以说是海选,所谓比赛就是几张课桌一拼,几位辩手和评委走完流程、分出胜负就算结束了,可决赛就完全不一样了,决赛将会有主持人,会有观众席,两张长桌上会依次放上印有选手名字的座位牌,十分正式。

虽然准备得很充分,但我还是免不了紧张。有多紧张呢?比赛结束后,我逃也似的溜进观众席,我的朋友们兴奋地夸我:“你表现得太好啦!厉害呀!”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还是略带羞涩地说:“我真的好紧张,我感觉我拿稿的手都在发抖!”没想到她们竟然都笑着表示发现了,说我不仅手在抖,腿也在抖,甚至连声音也有一些抖。

这么明显!台下那么多观众应该都注意到我紧张得发抖了吧?这也太丢人了吧!我心里突然就生出了一股子懊恼,心想要不是当初随大流报名,现在也不至于丢这个人,我果然还是心理素质不过关,不适合辩论啊。

但在回宿舍的路上,我们遇到了评委席上的学姐。“过两天辩论队招新,你一定要来啊!我相当看好你!你一定要来啊!”她这样对我说,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能行吗?”:在胜负间逐渐进步

加入辩论队的过程很顺利,我就这样成了辩论队的一员,回想起来还有一种做梦般的不真实感,但这种不真实感在拿到定制的队服时便消散了——笔挺的黑色西装,金属的铭牌胸针,这是我人生中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正装。一想到我将穿戴整齐,走上辩论的赛场,代表学院出战,我便热血沸腾。

虽说经历了几场新生辩论赛,但这些单薄的辩论经历并不足以支撑起代表学院出战的重任,对于辩论我仍可以说是毫无经验,从最基本的辩论礼仪,到较复杂的辩论技巧,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我们每天晚自习过后都将进行辩论训练,但训练对我来说并不枯燥,因为什么都是新鲜的。熟悉一项活动的最快方法便是投入实战,而实战的机会也来得很快,之后的新老生辩论赛将不限制于本届新生参赛,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资格参赛——那些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在彼时的我们眼中都是经验丰富的前辈。

于是我们尝试着将学习到的辩论技巧应用起来,每天晚上都准时集中,激烈讨论自己对辩题的看法。时隔两年,我已忘记了讨论的具体内容,甚至忘记了辩论的题目,但我依旧清晰地记得那时热烈的气氛和我们高涨的情绪。我们都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迫切希望能有个舞台证明自己。

更大的舞台便在前方。我们终于以学院的名义出征,但这一次,带回来的却不是胜利的战果。兴许是被前一轮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有些飘飘然了,兴许是听说那一轮的对手学院在去年第一轮便被淘汰而有些轻敌了,又兴许是对手的实力的确在我们之上,我们止步八强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失落与懊丧,比赛前的豪言壮语此时显得越发可笑。当晚训练时便进行了比赛复盘,我们一起观看比赛的录像,分析比赛中的不足与落败的原因,反思我们于何处被问倒,于何处露出逻辑的漏洞,讨论该如何应对,后续该如何将漏洞圆回来。比赛是残酷的,每一场比赛最后都必须分出胜负,但好在总有下一次机会,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永远的进步空间,每一次的反思复盘都是为了下一次再站上赛场时的意气风发。“胜不骄,败不馁”是理想的情况,但胜负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绪,“胜欢喜,败失落”更贴近现实,我忘不了胜利之后的欢呼击掌,也忘不了落败之后的偷偷抹泪。但其实,不管是在欢呼雀跃声里,还是在泪眼蒙眬之中,我们都悄悄成长了。胜负都是我们成长路上必须要经历的,我们的经验在慢慢积累,对辩论的热爱也在悄悄增长。

“值得吗?”:从热爱中绽放的花

值得吗?我相信每一位参与辩论的同学都在心中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每天晚上都要花上两个小时进行训练,不知多少个夜晚在十一点过后才能回到宿舍,蹑手蹑脚地打开宿舍的门,发现舍友都已入睡。每每拿到一个辩题,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搜集资料,撰写辩论稿,数千字的稿子要反复修改甚至推翻重来。为什么要辩论?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可以拿不少奖项,为自己评优评先时争取优势,也许这是一个原因,但绝不是主要原因,因为相对于长期的训练、大量的付出,这份回报显得过于单薄了。那是什么原因?如果说初进辩论队的我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没有热爱,不够坚定,那么在与辩论打了两年交道之后,我的热爱、坚定都已经在心中抽枝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巨树。辩论就是有如此惊人的魅力。

起初,我不敢尝试辩论的原因是我觉得它像是与人争执吵架,我不爱与人争吵,现在我发现自己当初的认识是大错特错的,辩论是一门艺术,不仅是说话的艺术,更是思考的艺术。

虽然辩论双方总是持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但在准备中你会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你会不由自主地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思考他们会如何论证、如何提问,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换位思考,甚至你会自我说服,在两种观点之间摇摆不定。最后你会发现,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绝对,所有观点都辩证统一,渐渐地,辩证地看待问题成了一种习惯,我们总会时刻提醒自己,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偏激。

辩题源于生活,有时你会惊讶,这种生活中普通的问题也能拿来讨论?但在深究之后总能发现其意义。我们探讨婚姻,“门当户对是否为过时的婚恋观?”;我们争论法律,“商业代孕是否应当合法化?”;我们反思现状,“‘白幼瘦’的审美观是否对女性造成了伤害?”……太多太多,不胜枚举。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我们也许不会思考这些问题,但在辩论的赛场上,我们总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我们分析追求门当户对是否会带来阶级固化,我们因商业代孕对女性的物化而感到愤怒,我们探讨“白幼瘦”审美观的背后是否存在男性凝视与从众心理……辩题包罗万象,因而我们的思考也广博又深刻,我们乐在其中。

值得吗?现在我问自己。其实在那一个个熬夜改稿的夜晚,我心中早已有了坚定的答案:都是值得的。因训练、比赛而收获的同学情谊是无价的,因挑战自我而提升的辩论能力是无价的,因针锋相对而迸发的思维火花是无价的。曾经那个面对观众会紧张得手脚发抖的女生,如今可以在众人面前从容淡定,侃侃而谈;曾经那个对辩论一窍不通的“小白”,如今甚至坐上了评委席,将自己所学来的一切悉数教给下一批对辩论懵懵懂懂的新生。

我想,跳出舒适圈也不是什么难事,对吧?参加辩论赛,在众多观众面前紧张得发抖,是我当时最后悔的决定,但也是我现在觉得最无悔的决定。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一定不会有丝毫犹豫,而是会坚定地选择参加。当然,这种如果只是设想,我们不可能真的回到过去,但它证明了一个道理:舒适圈外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可怕,很可能并不像你担心畏惧的那样难以面对,甚至可能是非常有趣的。毕竟,如果没有尝试过,你怎知自己能不能行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