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元1天的守鸟人,成i人的梦中情职?
作者: 如画2024年2月23日,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团队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招聘海鸟监测员的公告。因其招聘工作岗位特殊、薪资待遇可观而冲上热搜。
据悉,该团队计划在宁波象山韭山列岛、舟山定海五峙山列岛和温州平阳南麂列岛三个项目地共招募12名繁殖海鸟监测员,包吃包住,300元(含税)一天,且人必须住在海岛上,不能随意离岗。消息一经发布,有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心动,认为该工作看着不难,薪水高,每天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嚣的无人海岛,眼前是无尽的大海,耳畔是海浪和鸟鸣的交响乐,还有机会与珍稀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亲密接触……这充满诗意的生活,简直是i人(内向型人格)的理想国啊!
这份“神仙”工作真的有看上去那么美好吗
此次招聘守护监测的鸟类名为中华凤头燕鸥,是世界“最濒危的100个物种”之一,被称为“神话之鸟”,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稀少。中华凤头燕鸥首次被鸟类学家发现并记录是在1861年,上世纪最后一次被人类目击是在1937年,此后销声匿迹60多年。2000年以前,人们一度认为这种鸟已经灭绝,原因是人类偷盗(捡鸟蛋)、环境污染、捕捞影响,等等。直到2000年,有4只成鸟和4只幼鸟在我国福建省沿海的马祖列岛被发现,成为当时轰动鸟类学界的大新闻。2004年,中华凤头燕鸥在全球的数量不足50只,时刻处于灭绝边缘。经过我国的大力保护和多方努力,如今其数量已有200多只。所以说,这份工作的责任是相当重大的,容不得一点马虎。
从2017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团队每年都会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驻岛,监测中华凤头燕鸥群“到达—求偶—产卵—孵蛋—育雏—离岛”的全过程,此外,志愿者的工作内容还包括繁殖海鸟数量统计、中华凤头燕鸥环志统计、岛屿候鸟监测,以及部分文字记录和设施设备维护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海鸟监测员需要使用单望远镜、长焦相机和监控摄像头观察和拍摄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情况,同时重点记录中华凤头燕鸥巢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产卵时间、孵化行为及时长,以及天敌干扰情况等,监测员须对所有细节一一记录整理,形成日报。
这份工作自然不是谁都能胜任的。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团队成员介绍,对鸟类比较了解、有一定对鸟类观察和监测经验的申请人会被优先考虑,此外,其对年龄也有限制,一般在20—55周岁,学历要求本科以上。
这项工作有2个周期,分别是每年的4—6月和6—8月,海岛上的生活也没有网友想象的那般诗意,海鸟监测员住的是平房,食物和水由保护区定期配送,需要自己动手做饭。电力供应主要依靠太阳能发电,有小风扇无空调,有手机信号无Wi-Fi,保护区会派专船负责项目地的安保工作,监测期间无特殊情况不能离岛。
虽然该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团队已经收到全国各地提交过来的工作申请,且有不少优秀的简历,但该研究团队表示,还是希望大家不要抱着海边度假、躺平休养的想法来工作,这边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不仅生活环境单调枯燥,每天都是生活区和观测区“两点一线”,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海鸟观测视频回放;而且生活用水短缺,洗澡也成问题,还要天天与鸟为伍,一般人恐怕不能胜任。当然了,如果你刚好是鸟类爱好者,空闲时间也多,那么这份工作还是非常合适的,这是一次难得近距离接触中华凤头燕鸥的好机会。
孤岛上的“以实玛利”
2023年的荷兰电影展杭州站展出了一部名为《守鸟人》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大西洋鸟类保护区管理员的故事。偌大的海岛上,只有他一个人,他每天观察鸟群,清扫冲上小岛的各种污染物,然后定时向所服务的大西洋鸟类研究中心报告鸟类品种、数据,住在狭窄的小木屋里,吃着罐头,除了通过电波和外界沟通、汇报工作,什么都没有。就这样,他在岛上,一待就是45年。电影多处用“以实玛利”十字架隐喻守鸟人的宿命,希望他能被关注、被听见。
“鸟类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生命,它们需要我们帮助,同时它们也在帮助人类,它们是生态链中很重要的一环。”
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复一日地奔走在寒风刺骨的湖滩边。他们就是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守鸟人,为了守护每年来鄱阳湖越冬的60多万只候鸟,一代又一代守鸟人书写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鄱阳湖区的气温一般比市区低3℃左右,冬天的湖面更有种刺骨的寒意,鄱阳湖区守鸟人何守庆介绍道。追随父亲脚步的他,在湖区一干就是37年,不仅如此,他的妹妹、儿子也是这里的一线守鸟人。
何守庆父亲何绪广守护白鹤的故事曾出现在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相册》上——1982年本已退休的他却接到省鸟类科考队的邀请成为向导,带着科考队在鄱阳湖发现了200余只白鹤,刷新了当时世界上已知白鹤群体的纪录。此后10年间,他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足迹踏遍整个鄱阳湖保护区。1987年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一只受伤幼鹤落单在湖滩。他不顾危险,踏着齐膝深的湖泥,一步一步挪过去,把它抱回包扎伤口,还拿出省吃俭用的钱买小鱼、玉米给其喂食。经过1个多月精心照料,幼鹤渐渐康复。
早期巡湖条件艰苦,保护区分配来的大学生走得只剩下1人。于是何绪广便先后动员儿子何守庆、女儿何红巡湖。他们在常湖池一个四处漏风、无水无电、靠点煤油灯和烧柴火做饭的小木屋蹲守了大半辈子。何守庆还曾两次巡湖受伤,有一次摔断4根肋骨,在医院躺了一个月。他的儿子何耀东大专毕业后应父亲要求,成为沙湖保护站聘用护鸟员。“小时候听父辈守鸟的故事感触不深,直到成为守鸟人,在顶风冒雨的巡湖中、在与不法分子的斗智斗勇中、在遭遇巡护车侧翻深沟的经历中,才体会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深刻含义。”何耀东说。
近年来,随着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到这里越冬的候鸟逐年增多,种类已增加到381种。省鸟白鹤已从刚发现时的2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近4000只,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8%。在这背后,有一线守鸟人的功劳。
生态自然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对地球上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水和空气等生存必需品。保护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植物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人类健康和美化自然环境等意义重大。作为地球上的一分子,我们在享用其提供的各种丰富资源的同时,更应懂得珍惜、爱护环境,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必修课。在高校,有哪些与鸟类及生态自然保护相关的院系和专业呢?
院校看台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成立于2019年9月,由原自然保护区学院与林学院生态学科、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组建,是一所以生态学为基础、自然保护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设有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态学2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湿地保护与修复国家创新联盟、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实验室及国家级野外台站(联合共建的湖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多个教学研究平台和观测站点,且与陕西长青、福建武夷山、江苏盐城、湖南洞庭湖等20余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挂靠学院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是覆盖俄罗斯、日本等22个国家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网络伙伴协定的秘书处科学部。学院专家团队不断引领行业前沿,先后参与了《湿地保护法》《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法规的起草工作。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330平方千米。该校拥有国内首个且唯一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学院下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鸟击预防研究中心、帽儿山国家级鸟类环志站等多个鸟类科研平台,以及鸟类与兽类分类学教学实验室及全亚洲最齐全的野生动物毛皮标本室。学院开设有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科学、动物医学3个本科专业,各专业学生均可参与学院各学科的科研工作,并通过免试推荐或考试的方式升学深造。
编后语
在一些自然风景保护区,守鸟人俨然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选择远离人烟,用自己的行动默默诠释着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敬畏,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希望。守鸟人一职,不是一次简单的招聘,而是一项关乎自然生态平衡的使命,这不单纯是一份工作,更是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和呼唤。他们的故事将一直传颂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保护自然生态的行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