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传统对联要当下作文之“辩证思维”

作者: 王毅

作文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近些年来,思辨性作文又是高考作文的重头戏,而“辩证思维”一直以来又是“思辨”的重头戏。

那么我们该去哪里要这个“重中之重”的“辩证思维”呢?如题目所见,可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答案是我们传统文化之精华——对联。那该如何去要?又能否要得到?本文来探讨一番!

一字对联,辩证思维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辩证思维的实质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

对联与辩证思维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一副极其经典的一字对联,上联为“墨”,下联曰“泉”。此联中,由“黑”及“白”乃颜色,由“土”到“水”为五行,上黑下土,上白下水,这不就是“联系”之思维?上联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想要对出下联,思维便要向前推演,想到另一类雅士之品茗饮泉,进而对出下联为“泉”,这不就是“发展”之思维?“黑白两道”“水土不服”,“黑白”“水土”出现于此却浑然天成,这不就是“对立统一”(矛盾)之思维?

一副对联,便对应上了“辩证思维”之三个维度。而这也恰恰吻合了“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鉴赏对联可获得“辩证思维”之启示,那么创作对联必然会获得“辩证思维”之提升。而我们若能运用“辩证思维”来创作对联,那写作考场作文当更不在话下。

合而分之,深入探究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们已“出乎其外”观对联而得其“高致”,接下来我们当“入乎其内”写对联以获其“生气”。

1.“读书”之联,“联系”之思维

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有经典“读书”之联题于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们试着从创作者的视角切入,顾宪成可能某日于东林书院听到莘莘学子之琅琅书声,有感而发作此联。那么他的立足点当是“读书声”。有了“读书声”之后,该如何完成此联呢?运用“联系”之思维——横向而言,由“读书声”联想到“风声雨声”进而“声声入耳”;纵向而言,由“ 风声雨声读书声”联想到“家事国事天下事”进而“事事关心”——由此完成此联的创作。

不独古人名联,今人所作之对联也包含着“联系”之思维——

青春学子赴考定捷,化作蛟龙腾跃畅游四海

威武国度战疫必胜,当是凤凰涅槃飞舞九天

此联为笔者在新冠疫情最严重之时,在家上网课为高三学子所作。“赴考”——考场如战场,天然联系“战疫”——抗疫如抗战;“蛟龙”——龙腾四海,自然联想到“凤凰”——凤舞九天(需经历当下的“涅槃”)。

无论是鉴赏对联,还是创作对联,广大学子都可以从对联中习得“联系”之思维,并以此来打开写作的思路。

2.“分鼎”之联,“发展”之思维

有一题于陕西祁山诸葛亮庙之经典对联——

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

一对——《隆中对》;二表——《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三分鼎——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六出——六出祁山;七纵——七擒七纵孟获;八阵图——巧布八阵图。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在一副小小的对联中一览无遗。其高度概括之艺术性,源于深藏其中之“发展”思维——数字从“一二三”到“六七八”,由小到大,是形式上的发展;“一对”出山、“二表”出师、最终“三分天下”,“六出”北伐、“七纵”南征、“八阵图”集智慧之大成,则是内容上的发展。

同样,今人所作之对联也包含着“发展”之思维——

洞庭水浩然更胜浩然,诗圣诗篇三光永

岳阳楼希文堪比希文,情圣情意四海同

此联为笔者上“诗圣”杜甫诗歌《登岳阳楼》一课时有感而作。“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由“昔”及“今”,是为“发展”;由“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浩然”(浩然之水)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孟浩然,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之“希文”(稀世之文)【“希”是形声字,古字形从巾,爻声;本义为麻布织得不密;引申泛指稀疏,不密;又引申指稀少,不多见;以上含义后作“稀”;古文中,“希”常通“稀”。】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范希文,由“物”及“人”,也为“发展”;由众人所言“诗圣”杜甫,再到任公(梁启超,号任公)所称“情圣”杜甫,由“诗”及“情”,亦为“发展”。

无论是鉴赏对联,还是创作对联,广大学子都可以从对联中习得“发展”之思维,并以此来构思作文。

3.“祸福”之联,“矛盾”之思维

有如下关于“书圣”王羲之逸闻趣事的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传说每到春节,“书圣”王羲之一家就很苦恼——家家门口贴有大红春联,唯独自家门口空空如也。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太受欢迎,所以他们在除夕白天贴上春联,除夕之夜此联就会被读书人“窃”走。

一年,王羲之灵机一动,于除夕之日在门口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联至凶至险,观者无不惊骇不解,春联由此得以保全。正月初一,王羲之提笔于上下联各增书三个字“今朝至”“昨夜行”。春联由此变得大吉大利,观者无不拍案叫绝,心悦诚服!祸福相倚,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这就是“矛盾”之思维。

同样,今人所作之对联也包含着“矛盾”之思维——

思恩宾中百年名校树人久

求真学子一朝高考夺魁新

此联为笔者去宾阳中学上高三视导课时所作。宾阳中学创建于1909年,其校训为“思恩求真,知行合一”。“百年之久”与“一朝之新”看似对立,然而,其“久”久在于历史中立德树人,其“新”新在当今折桂夺魁,这就是所谓的“历久弥新”,这就是所谓的“对立统一”。另外,对联音韵上的平仄相对、仄起平收也是经典的“对立统一”,在此笔者不多作讨论。

无论是鉴赏对联,还是创作对联,广大学子都可以从对联中习得“矛盾”之思维,并以此来加深写作的思考。

分而合之,一应俱全

合而分之,可得深刻;分而合之,可得全面。好的对联,“联系”“发展”“矛盾”三者完全可以一应俱全;而学习者深入挖掘,完全可以一举三得。

试看如下经典对联——

未曾出土便有节 纵使凌云仍虚心

“有节”——有竹节、有志节,“虚心”——空心也、虚心也,一语双关,由此及彼,是为“联系”;由“未曾出土”到“纵使凌云”,由“便有节”到“仍虚心”,由地下到天上,由浅表到深入,是为“发展”;在地时便有节,冲天后仍虚心,对立统一,是为“矛盾”。三者并用,将位列“三友”“四君”之竹之品格描写得淋漓尽致。

再看如下经典对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毫末”——头发也,亦是不足为道也,“顶上”——头上也,亦是至高无上也,巧妙“联系”之思维是也;由“虽为”到“却是”,由“毫末技艺”到“顶上功夫”,语义转折及思维飞跃,皆为“发展”之思维;“毫末技艺”与“顶上功夫”统一于“理发”这一“雕虫小技”之中,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这就是“矛盾”之思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鉴赏和创作对联来获得完全的“辩证思维”,然后将获得的“辩证思维”运用到作文之“立意构思”里,以提高作文水平。

学以致用,迁移作文

对非小道,联亦大观;以小见大,迁移作文。试看以下这道经典、高难度之高考思辨作文试题。

(2019年江苏)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笔者运用向传统对联所要之“辩证思维”立意构思,自拟作文提纲如下——

不同而和

一、物各有性——水之柔、冰之寒、金之坚、火之烈,春之生、夏之长、秋之收、冬之藏。

二、共存相生——五行相生相克,构成物质世界;四季交替轮回,形成时间维度。

三、人事亦然——孔孟之进,老庄之退,外儒内道,进退自如;太白飘逸,子美沉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四、盐水人生——水即水,可解渴;盐是盐,可调味;若二者调和得当,则得生命之供养。

“物各有性”,主要运用“联系”之思维,由“水”至凝固之“冰”再至五行之“金”与“火”,乃至后面的春、夏、秋、冬四季,当然,这其中也包含有“发展”及“矛盾”的思维。“共存相生”承接 “物各有性”而来,主要运用了“发展”之思维,五行——相生相克——物质世界,四季——交替轮回——时间维度。“人事亦然”则主要运用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思维,无论是中华民族“外儒内道”的相辅相成,还是中国文学“浪漫现实”的并行不悖,均是如此。“盐水人生”以及文题“不同而和”则是比较笼统的“辩证思维”。

同学们学以致用,迁移运用,完全可以让自己的作文在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