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词穷”了吗?

“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上的景色”“如何委婉地夸赞一个人”“表达惊叹的词句有哪些”……如今,类似的“求助帖”在网络平台上并不少见。在这些“求助帖”背后,不少年轻人正因词不达意、语言匮乏而感到困扰。

年轻人“词穷”吗?“5G冲浪都跟不上年轻人造梗的速度”,如今年轻人掌握的网络词汇量可不少!

然而,汇报工作发言时“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关键词,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想写点有“文化”的文字却“不知道从哪儿写起”,走亲访友时不知该说什么等——当言说对象不是与自己高度同频的“冲浪达人”时,或当部分场合需要严肃、成体系、连贯性的表达时,依靠流行语、表情包等浅白直接输出的表达方式不再适用,方显“词穷”。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然而,年轻人所会的“歌”并不多,走出了网络社交的小圈子,他们的表达方式便与许多场景不搭,这是“词穷”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词穷”的原因大多指向上述模板化、碎片化、“短平快”的东西。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东西不是原罪。

语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词义越是模糊,使用范围便越大。因此,流行语、表情包等固然损失了语言的精准性,但胜在和不同场景适配度高。

而碎片化阅读可以是被动的“投喂”,也可以是主动的学习。

如今短视频所受的指责更多集中在内容导向方面,这并非不可改善。因此,导致年轻人表达方式、话语体系单一的,不是“梗”、表情包、短视频本身,而是对它们的过度使用。

“偏食”,让人“营养不良”。

无论是在豆瓣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中,数十万组员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练习找回表达能力,还是“反连接”“数字排毒”等矫正行为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都说明了对网络内容及工具的认知、对不良欲望的克制,是年轻人克服“词穷”的关键。

在一种流行的、模糊的、“短平快”的表达方式之外,我们还需要补充严肃的、精准的、“长深厚”的表达方式,以此应对多元场合。

语言文字要想达到“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的境界,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词句储备、必要的思维和表达训练。

事实上,很多词不达意的年轻人都清楚该如何缓解“词穷”,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并持之以恒。

上一篇: 你是天上最近的那颗星星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