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求学记·千年古都,鲜亮西安(上)
作者: 乐闲鱼儿十八岁那年,我从西南的小县城出发,前往西安上大学。
去之前我以为,这座千年古都是有皇家气派的,沉稳而难以接近,没想到它在 biangbiang面、油泼辣子、秦腔里显得那么鲜亮而平易近人。
古都西安:历史并非高高在上
第一次去学校是乘火车,才准备下车,抬眼便觉得稀奇——眼前就是古城墙,原来西安火车站竟是顺着城墙根建的。
历史的痕迹没有为西安蒙上神秘高贵的面纱。住在城墙根,一道明城墙把西安分成内外两部分,沿着城墙兜一圈儿能路过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当真是古城里的学校,校内随时能触摸历史的痕迹。不过,这城墙丝毫没有架子。城墙下便是小公园,每天清晨、傍晚总有老爷爷老奶奶们去公园里练拳、散步。不论你从东南西北哪条大街出发,沿着古城墙走,最后总能走到钟楼。钟楼下便是穿梭的车流,站在楼上俯瞰,有时候会有一种古今时空交错的感觉。不过,一想到咱这是在西安的大街上,便不觉得稀奇了。
历史,于西安是骄傲,但过去的都已过去,它并不因为曾经的繁荣而自视甚高。在这里,历史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在俯仰之间,在生活之中,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触摸。
西安风土
喝西风,吃泡馍,吼秦腔,这是贾平凹总结出的“关中人的形象”, 当然也是西安的风尚和习俗。
西风性烈,西安人则是出了名的粗犷与爽利。我有一个西安本地人室友,在熟络起来后,他的友好爽利常常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南方人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而说到吃泡馍,光是盛泡馍的那只粗瓷大海碗,就能让南方人惊叹——如果没有一个足够强大健壮的胃,怎么能容纳和消化那么多硬的东西。
在西安,秦腔是属于大众的。古朴厚重的西安城墙下,总能听到一声声高亢激越、荡气回肠的秦腔;百折千回的小巷里,悠远绵长的秦音总在不知不觉中就灌入耳中。“吼一声大秦腔,吼一声大秦腔声声豪放。大秦腔柔情断肠,人生的舞台粉墨登场,生旦净丑都是咱老百姓形象……”
生活在西安:鲜亮而分明
在西安的日子,鲜亮,爽利,一切都是分明的。
这种鲜亮,体现在山水色彩的对比上。
有一次早春时节乘飞机去上学,那天天气晴朗,云层不见踪影。我往下看,下面是黑沉沉的群山,墨黑的山巅上覆盖着皑皑白雪,那白雪之上又闪耀着金色的阳光。此情此景,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南方孩子激动得想要拼命尖叫。后来,我才知道,那日得以一瞥的便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中的秦岭。因此,这种鲜亮与分明,在地形与气候上自然也适用。
翻过秦岭,就进入了真正的北方,起起伏伏的山脉再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垠的平坦的大地。飞机落地,搭车从咸阳国际机场进入西安市区,几乎看不到一座山,倒把我这个从小在盘山公路上上下下的南方娃坐困了——没有颠簸,没有东倒西歪,实在是太舒适了。
有时候,我会选择乘坐火车去上学,火车一定会经过华山和灞河。从远处望,华山如一块巨石,白生生的,高耸入云。而灞河是渭河的支流,在高陵区汇入渭河,同时泾河也是在这里汇入渭河。由于二者含沙量不同,交汇后就形成了互不相融的“泾渭分明”的景观。
西安的气候冬夏分明,夏天炎热且持续时间长。我查了资料,以2022年为例,当年的3月至8月,每个月都有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情况出现。西安的冬天则是典型的干冷,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冷风刮过关中平原,使得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1月,西安的气温随时可能降到0摄氏度以下。不过,冬天比夏天好过,室内的暖气片日夜烧得热热乎乎的,暖身暖心,我们还能用暖气片来暖牛奶、水果、衣服。羽绒服、大棉袄,仅在室外需要。总的来说,在西安,日子有声有色,生活有滋有味,很是惬意。
西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当我打开电脑搜索“交通大学”这几个字时,屏幕上自动跳出了“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本文简称“西安交大”)谁更强”这个问题,你知道吗?它们其实曾经是一家人。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1955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6年起师生分批迁赴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两个交大才算是正式分了家。
作为老牌重点大学的西安交大至今盛名不衰。陕西高校圈流传着“学在交大,吃在师大”这么一句话,“交大”就是指西安交大,可见它在西安高校圈中树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学霸”形象,其学习氛围之浓厚也可见一斑。在这里上学,压力肯定小不了,但努力的样子很帅气,努力的日子很纯粹。
虽名为“交通大学”,但现在西安交大的优势学科专业早不仅局限于交通方面了。学校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2个学科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据2024年1月ESI公布的数据,学校19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6个学科进入前1‰,其中工程学排名全球第9,实力可见一斑。可以说在西安交大就读哪一个专业你都不会浪费大学四年。
有人会问,难道在西安交大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点风花雪月之事都没有吗?
我的回答是:那哪可能呀?要知道,西安交大的樱花和梧桐在西安小有名气。春天的西安交大是粉色的,丛丛樱花盛开,美不胜收。从2008年起,西安交大每年都会在樱花绽放的时节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走进校园,一同观赏春天的美景。2022年,学校更是举办了首届春见樱花节,通过美图秀、诵读经典美文、摆文创集市等系列活动邀请师生、市民共赏樱花。秋天的西安交大则是金色的,校园里的梧桐被央视、中国新闻社、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过。金色梧桐节已举办过好几届,活动和诗词鉴赏与创作、艺术创作实践、城市公共艺术等课程联动,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在西安交大的生活是忙碌的,为了工作,为了考研,你不得不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奋力拼搏。在西安交大的生活也是惬意的,你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例如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社团,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抑或是闲暇时骑上一辆自行车穿梭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之中。与被誉为“陕西吃饭大学”的陕西师范大学相比,西安交大的伙食也不算差,各地美食应有尽有,小豆花肉夹馍还登上过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可以说是一道“网红”小吃。在住宿方面,学校实行书院制,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在一起,方便彼此交流各自专业的知识。
不管怎么说,在西安交大度过的四年给了我十足的底气,我很怀念那些在钱学森图书馆占座,在西篮球场挥洒汗水,在宪梓堂观看演出的日子,希望有一天能够有缘和你相遇在西安交大的校园里。
“学在交大”
西北工业大学
“国防七子”之一
2022年6月,一贯低调的西北工业大学(本文简称“西工大”)冲上微博热搜,热搜词条是“西北工业大学遭受境外网络攻击”。此后,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多次发布西北工业大学遭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攻击事件调查报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更是强调“美方对中国的西北工业大学发起了攻击、窃密行动,窃取了一批核心技术数据,美方迄今还没有作出解释”。
西工大为什么会如此“荣幸”,成为美国攻击的目标呢?我们从“国防七子”说起。
所谓“国防七子”,指1961年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被确定为国防工业院校的七所学校,又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七所高校。这句话怎么这么绕呢?因为“国防七子”的名单和主管单位都曾有变化。1961年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的七所院校为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它们被称为“前七子”。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管理的七所院校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它们被称为“后七子”。无论是“前七子”还是“后七子”,西北工业大学都名列其中,实力可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从西北工业大学曾走出来50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67位将军,51位两院院士。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西工大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70周年纪念表彰的5位“航空报国功勋奖”获得者中4位为西工大校友,10位“航空报国杰出奖”获得者中6位为西工大校友。在航天领域,从早年“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均出自西工大。可以说西工大为我国武器装备研制、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和西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所学校却一贯低调,如校园里的那座雕塑。走进背靠秦岭的西工大主校区长安校区,一座巨大的雕塑吸引着来人的目光:一个将头深深低下的人,双手捧着一把锋利的剑。这就是西工大著名的“为国铸剑,隐姓埋名”雕塑。铸剑人捧着的利剑,是献给祖国的剑,但他没有露出面孔,而是把脸埋在了土里。这座雕像凝结着西工大的立校之魂,而正是因为中国有这样一群不贪慕虚荣、牢记使命、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人存在,才促成了我们国家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长足发展,让我们在群强环视、风起云涌的当下得以平静生活。
西工大的标志性建筑是号称亚洲最大的水上图书馆,从外观看,它就像一本在水边敞开的书,迎着晨曦,散发出耀眼的知识之光。在这里看书学习,累了抬头看看豪华的图书馆内景,心情马上就会舒畅起来。学校周边环境优美,好去处很多,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或去公园踏青,或去爬山锻炼身体,或去泡温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西北大学
最“贫穷”的“211”大学
你听说过“为母校捐一杯奶茶”事件吗? 2021年10月14日,西北大学校友总会对校友、老师及在校学生发出倡议,倡议大家在每月的6—9 日将一杯奶茶(11.9元)或一杯豆浆(1.19元)的钱节省下来支持母校发展建设,或者也可捐赠任意金额,并在文字下方配有捐赠二维码图片。此举一出,立即引发了广泛讨论。
有人指责校方“吃相难看”,校方则解释小额捐赠以自愿为原则,捐款项目资金使用严格按照学校财务制度,并参考国内其他高校的相关做法,“我们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钱款的使用都会公示”。而在相关微博下面,越来越多西北大学的毕业生留言为母校解释:“母校经费真的很紧张,学校是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募捐也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寻求更好地发展。”我的看法亦是如此。西北地区经济本不算发达,更何况西安高校林立,如果高校也有武林,那西安可以办“华山论剑”,因为这里“高手如云”,一流院校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包围圈”里,西北大学作为一所普通的“211”大学,分到的资源也并不多。校训“公诚勤朴”四个字与学校很相宜,尤其最后一个“朴”字。
建筑是朴素的。长安校区中间一栋图书馆,两边各一排教室,后头一片宿舍,侧面是食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学校。图书馆是最“气派”的,灰白的外墙,修成了书架的模样——修了好几年。和长安校区比起来,太白校区更是把朴素写进了骨子里。说得好听些,就是学校不愧为古城里的学校,校园内随时能触摸历史的痕迹。说得难听些,便是“土得掉渣”,集齐“老”“破”“旧”三点。足球场上光秃秃,田径赛道硬邦邦。年代更为久远的是“大礼堂”,低矮得令大家质疑它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实际上,它建于1936年,首倡建设者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
朴素归朴素,但学校从未亏待过学生。图书馆尚未修好时,学校清空了教学楼一楼当作图书室,并不曾出现过缺书读的情况。食堂饭菜量足,阿姨生怕你吃不饱,打饭时鲜少手抖,只恨不得按一按,再添上一勺。价格也很实惠,记得我上学时,馒头三毛,胡辣汤一块五,油泼面三块五,岐山臊子面五块……所以,即使被戏称为“最贫穷大学”,我们对母校的爱也从未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