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一双梦想的翅膀

作者: 文渠

你听说过有大学社团入社的考试是闭卷做高考题吗?没错,这么“奇葩”的社团就是我们的“厚普”社团。

有幸相逢:初识“厚普”

刚进学校不久,我们迎来了“百团大战”招新活动。大大小小数十个社团支起各自的帐篷,形成一条令人叹为观止的“百团长街”。我和室友漫步其中,只见书法社、绘画社、吉他社……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学妹,你想提高教学技能吗?想实现自我价值吗?来我们‘厚普’看看吧。”

一位学姐语笑嫣然,递给我一张宣传单,我停下了脚步。

“‘厚普’的名字取自英文单词‘hope’的谐音,寓意着希望。自成立以来,我们一直秉承着‘厚德载物,普泽爱心’的信念,建立起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无偿为农民工子女补习功课。”

我认真地听着,同时注视着“厚普”的徽章,上面的图案是孩子的小手捧着书,书象征着知识和智慧,而翻开的书本上方是巨大的“HOPE”一词,寓意知识为他们带来的无限希望。

我的心被狠狠牵动,当即就填了报名表。

令我没想到的是,报名容易录取难。“厚普”有着完善的选拔机制,为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报名的志愿者都是优中选优的,需要先后经过两轮的考核才能正式定下来。

第一轮笔试,内容是在规定时间内闭卷做完高考题,按成绩高低筛选优秀者进入第二轮。

第二轮面试,需要进行六分钟的现场试讲。此前我毫无讲课经验,因此从选题、PPT制作到完善讲稿,我前前后后准备了一个多星期,才有勇气站上台。当时我手心冒汗,心跳如雷,说话的声音都在发抖。我心想自己一定搞砸了,但当我讲完鞠躬时,台下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那一刻充盈心底的满足无法言喻,我甚至觉得有些不真实:三个月前我还是一名高三学生,三个月后,我已经站上讲台讲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课。

在“厚普”,我实现了教师生涯中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线上支教:真诚可跨越距离

2022年,新冠疫情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开,实地支教难以开展,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我们开辟了新的支教形式——线上支教。

新形式也意味着许多新问题的诞生:设备调试中遇到困难,时间不易协调,家校配合相比线下难度激增……我作为志愿教师,一直积极配合,主动担任班主任,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和家校沟通工作。拿到家长的联系方式后,我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清楚孩子的基本情况、需要补习的科目以及预期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合理协调师生时间,商讨出最佳的上课方案。

完成了上述工作后,我马不停蹄地开始备课。我们教学的科目是以学生的意愿为准设置的,所以很多时候无法教授与大学专业对口的科目,而且由于教师数量有限,一位教师可能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比如我,就要同时承担小学英语和高中生物的教学任务,还得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授课方案。那段时间,我的备课压力特别大,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小学英语难度不高,但得注意课程的趣味性,因此我准备了许多和教材密切相关的英语视频,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带着学生畅游英语天地。我的学生是一个小男孩,他聪明又听话,课程结束后,隔着屏幕用甜甜的童声对我说:“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语言的力量,一句简单的感谢顷刻间抚慰了我复杂的心绪,身体上的劳累似乎也感觉不到了。

而高中生物结课时,学生家长发了很长的一段文字向我表达感谢。“感谢你们,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人师表’一词的最佳注解。”家长的最后一句话如是说。当时我拿着手机,感动到不知如何回复。

我和“战友”们并肩携手,奋战在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创造平等教育机会的第一线,过程中有辛苦和疲惫,但从未生出过悔意。学为人师,身上扛着的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我们自当冲锋陷阵,永不退缩。

线下支教:辛勤照亮前程

随着全国解封,之前迫于形势取消的实地支教再次被提上日程。

假期我们来到一所贫困山区的乡村小学支教。我和同伴坐在狭窄的面包车上,山路颠簸,我们被晃得东倒西歪。接近目的地时有一段小路,车开不上去,我们只好下车拿了自己的行李,一个个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朝学校走去。

说实话,这一路走来,看到的是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的环境,我都快忘了这是个贫困区,直到我站在校门口,看见那破败的招牌、爬满爬山虎的老教学楼、灰扑扑的操场,一切都和我在城里看到的学校大相径庭,这一刻,我才明白了教育资源的差距到底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接待我们的是这所小学的校长,一位和蔼的中年人,他笑容满面地带我们参观了学校,还为我们安排了住处。从他口中我了解到,这所学校师资缺乏,生源流失严重,村里不少家庭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举家搬迁到城里去了,留下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因此学校规模急剧缩水,经费也不足以支撑建设更好的教学设施。

我和同伴都不免露出惋惜之色。

然而身处这种环境的孩子们,却被这山,这水养得明媚天真。我带着书本走进教室,讲台下一双双不掺任何杂质的大眼睛专注地看着我,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上课。”

“起立!”

“老师好!”

清脆的童声爽朗而响亮,在这片山野中回荡。

我教授小学语文,同时兼任孩子们的美术老师。语文课上,我们从“大青树下的小学”说到“花的学校”,一起体会杜牧“山行”的惬意,感受“秋天的雨”,孩子们清脆的朗读声声声入耳。

我不期然撞进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总想告诉他们更多。我和他们讲山外的高楼大厦,名校的浓厚学风,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大,风景迥乎不同,再笑着拍拍他们的头:“未来你们总有机会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午饭我们自己做,洗菜、择菜,或蒸或煮,或炒或煎,一气呵成。其实我们忙碌一上午都很累了,但守着锅炉准备开饭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难言的兴奋与喜悦。在乡野间,我们也不知不觉返璞归真了。

下午的美术课,课程的主题是“你想成为的人”,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油画棒、铅笔、橡皮等,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画出自己未来想成为的人的样子。我讲完后,孩子们纷纷开始动笔。我走下讲台,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想看看这群孩子心里藏着一个怎样的未来。

我不得不赞叹于儿童纯粹的创造力,他们没有专门学过美术,画得或许并不贴切,但却十分传神,至少能让你一眼就分辨出是什么。他们的画中,有手拿各种玻璃试管的科学家,有开着飞机翱翔蓝天的飞行员,有治病救人的医生……太多太多。

我满意地看着孩子们的作品,这时一个小女孩小跑着把她的画作拿到我面前:“老师,你看我画的!”

她画了一群人,穿着各色的衣服,看不清面貌,似乎站在讲台上。

我微笑着问她:“你是想成为教师吗?”

小女孩点点头,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老师,我想成为你们。”

我无法描述那一刻我心底的触动。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会有孩子因为我们而想要选择这个职业。教师,不,更确切地说,是一名扎根大山、传播文化的乡村教师。

我的眼睛有些酸涩,轻轻摸着她的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比老师做得更好。”

在乡村小学的这些日子,没有外界的纷扰,我们带着孩子们在青山绿水间肆无忌惮地奔跑嬉闹,他们拥有最纯粹的乡野之乐。

我教他们,是希望身处乡野的他们依然保留仰望星空的权利,我更盼他们永怀澄澈之心,不断向上走,做栋梁之材。

写在最后的话

“勤奋创新,为人师表”,这是入学第一天我站在学校的大门口时,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它被雕刻在一块赭黄色的巨石上,笔力遒劲,入木三分,似乎在无声地提醒这所大学的莘莘学子,无论何时,勿忘肩上“为人师表”的责任。

何谓教师?何谓教育?初入校园,我对“教师”一词还一知半解。或许有人问起时,我能立马说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那仅仅是纸上谈兵,若是再问,我必然露怯。

于是我一直在找答案。未来,我要成为怎样的教师?做怎样的教育?

直到我遇见“厚普”,加入了支教团,亲自帮孩子们答疑解惑,如同人生的领跑者,带他们克服一个个难关,我心里的答案才渐渐清晰起来。

“教师”二字拆分开来,就是 “孝”“文”“刀” “币”四字,早在造字之时,古人就将教师的使命蕴含其中。“孝”指代“品德”,为人师表,不仅自己要有高尚的品格,更要将学生培养成品质高洁、心怀家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文”指代“文化”,教师要教学生通古今、明事理,让祖国的未来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刀”意为“利器”,引申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币”引申为“价值观”,教师要培养学生,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希望未来的自己,既是博古通今、终身学习的“经师”,更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拥有深厚道德修养的“人师”。

为人师表,当不怀功利之心地传承“教师”的神圣使命。

我深知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带动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是他们梦想道路上的领航人,如果这条路有艰难险阻,那就让我借他们一双梦想的翅膀。

“勤奋创新,为人师表”,当我再次回看学校的这八个大字,只觉得那遒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愈发熠熠生辉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