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到熟悉:我与专业的不期而遇

与大学专业的相遇,有时是命中注定的安排,有时是机缘巧合的偶然。但无论是哪种,都是我们美好青春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或带着美好幸福,或带着挫折痛苦,我们在其中淬炼成长,收获进步。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各专业学子的奋斗轨迹吧。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说起我和我的专业,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了。上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的专业,大学生活开始后,这个“以为”其实也有一半对,这个专业是数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而在本科的学习中,数学以及算法的学习也的确占据着主要地位。

记得高考那年,我的数学只有90多分,徘徊在及格的边缘,开学时老师讲述了这个专业的主要方向,我听后,心里真是凉了一大截,并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我数学这么差,能把这门以数学为主干学科的专业学好吗?我该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感觉也不是很好找工作?”这些疑问在我的脑海中盘桓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一次专业课程设计周,我才找到了我们专业学习的意义所在。课程设计周让我们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依据本学期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创新算法,最后利用程序付诸实现,这些工作在一个小组团队中进行,既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让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升。这次设计活动教会了我利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既讲究逻辑思维也讲究严谨态度,这两点深深地吸引了我。

选择这个专业,纯属一场意外。简单来说,我是被调剂来的,因为我高中最差的科目,就是物理。大一时我的目标就是“转专业”,为了获得更多绩点,我加入了学校国旗护卫队,虽然每天早晚训练,但也从未在课堂上打过瞌睡,并总是占据前排听课,争取拿个好成绩,然后顺利转专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大一学年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第一,我心想这回终于有资格转专业了,可是就在这时,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几经沟通,最终我们选择了折中方案。我可以选择在校继续学习别的专业知识,考相应资格证书,但这个专业也必须认真学。

转专业无果后,我慢慢发现,大学专业所学的物理知识和高中所学并不等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比如半导体物理学、电子电路制造工艺等其实都挺有趣的,我也渐渐改变了“学不好物理”的看法。大学四年以来,我的平均学分绩点始终保持专业第一,多次荣获奖学金。

初入大学,我对统计学很陌生,以为统计学和会计学差别不大,在经过大一的学习后,才明白这两个专业其实大相径庭。统计学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门工具存在的,因为它的应用性很强,可以结合很多学科领域发挥作用。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对统计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了解大数据,目前大数据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统计分析。

我很喜欢为自己的生活做规划,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因为每当自己停下来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拿出计划本来看一看,就又有了方向和目标。课堂上的时间总是不够用的,所以我会充分高效地把握课堂上的每分每秒,课上没听懂的地方,我会做上小标记,以便课后及时找老师解答。每一门课我会准备一个专用笔记本,每周课程结束后,我都会花时间整理这一周的课堂笔记,梳理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再找一些相应的练习题巩固记忆。其实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我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效率也更高。大学四年,我的学分绩点一直在学院稳居前列,还获得了特等奖学金。

还记得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各种念头在我的脑海中此起彼伏——想当记者、想当医生、想当老师……在浏览师范类专业时,特殊教育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想,当一位特殊教育老师,这或许可以“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第一次走进学校见习,老师提到许多注意事项,小朋友可能会有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吐口水,他们可能拥有让人害怕的面容……我们抱着忐忑的心情走近他们,却发现这些孩子虽然有些异于常人,但也会努力地和我们攀谈,哪怕语序颠倒、不合逻辑,甚至口齿不清,但都在热情地生活、努力地融入社会。

我们会学习用盲文写信,参加实践教学手语会演,绞尽脑汁地设计戏剧教具,快乐地参与游戏;会收获一份真挚的感情,一段疲惫又充实的时光,甚至会因特殊儿童而变得更有力量——哪怕看不见,全盲的孩子也能摸索出前方的道路,在学校里如普通人般行走;哪怕听不见,听障学生也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哪怕肢体受限,脑瘫儿童也能在一次次的康复训练中坚持……这些折翼的天使,在坚强地成长着。而能够为他们做一些事,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真的让人欣喜。

上大学之前,我对经济学这位“新朋友”实在是所知甚少。由于高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与理科知识打交道,经济学中必不可少的社科思维、人文知识储备等都是我所欠缺的。因此刚接触政治经济学时,的确有一种“别人已经跑了半圈,而我却刚站在起跑线上”的紧张焦虑感。后来,经过专业课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指点,我意识到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回归经济学原著,探寻经济知识原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于是,大一一年,《资本论》成了我每天的必读书目之一。

大二时,经济学沙盘实验成了我学科实践道路上的“好伙伴”。这门实践课程是我之前从未体验过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行情况,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等环节对企业经营运作的过程进行初步了解。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体验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宏观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基础知识在这门课中均有体现。

专业的学习过程既紧张又刺激,在实训过程中,我明白了“学思践悟”在经济学语境下的真正内涵:即在经济学理论学习中坚持独立思考,在参与课程训练中不断体悟原理。

相遇不一定有结局,但一定有意义。与专业的每一次相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让它们与时光一同凝成诗,就是独属于我们最珍贵的青春纪念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