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未知之境
作者: 赖雨晨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未知何惧,我且歌行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中又包含着意识能否正确地认识物质这一问题。曾几何时,荀子的“不可知论”甚嚣尘上,但此论断最终如风中芦苇般为风所折。
实践已经证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我们应掀开笼罩在未知之境上的那层薄纱,主动求索,向内探寻,从而抵达未知之境。
“好奇心是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自第一缕阳光照射到这颗蓝色星球上时,未知之境便已经存在。那么,是谁先发出了第一声“为什么”?所谓“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既是对未知风险与挑战的迎接,也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主动尝试。苏子月夜泛舟,探寻石钟山“声如洪钟”背后的奥秘,纵有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的大石,但好奇心让他战胜了恐惧,觅得了真理。被动接受,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只有主动求索,方能抵达未知之境。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之境的前提,而想要抵达未知之境,就离不开勇气与毅力,因为未知之物常常与风险相伴。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秒遇到的是嫣然一笑的少女,还是张开血盆大口静待猎物自投罗网的野兽。唯有以勇气为矛、以毅力为盾,方能拨开笼罩在未知之境上的迷雾,得到真知灼见。“且视未知之境如盏盏鬼火,我自去走我的夜路。”未知之境固然可怕,但勇敢的人会不断前行。
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在时序变换中不断更替。因此,未知之境没有尽头。我们只有超越,再超越,才能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屠呦呦在研制出青蒿素后,又引入羟基,使青蒿素的活性提高了十倍左右;程相文经过数十载钻研,终于培育出了第一批玉米杂交种子,而如今,由程相文选育出的14个玉米高产新品种已生长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他们都没有将成果看作终点,而是将其视为新生,然后再次潜心钻研,致力于撕掉未知之境上的一个个标签。我们也应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刻苦钻研的态度去超越,再超越。须知未知之境没有尽头,还有很多的未知之境等待我们去探索和抵达。
我们应以好奇心为灯,照亮未知之境的黑暗;以勇气和毅力为剑,揭开未知之境的谜团;以不断超越的态度,抵达一个又一个未知之境。
未知又何妨?我且吟啸歌行。
作文题干以试卷现代文阅读I中的太空探索为材料让考生展开对 “未知之境”的探讨。
首先,回到原文的相关段落,我们可发现以下关键句——“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与智慧”“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们可以将这些句子凝练成以下三个关键词——“好奇”“勇气”“超越”。这样就有了文章的大纲——好奇是前提,勇气是利刃,超越是未来。
其次,运用相关事例及名言进行论证,如文中运用了屠呦呦、程相文等人之例,还运用了课文原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语出《焦裕禄》)及“且视未知之境如盏盏鬼火,我自去走我的夜路”(改编自史铁生《病隙碎笔》)。
最后,有意识地加入多种论证手法,丰富文章内容。
1.锻炼自己的审题能力
我们可以用往年的高考作文真题进行审题训练:审题后先迅速地划分题干层次,并在对应的内容旁写下关键词,然后将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形成大纲,最后用一句话概括行文的思路,凝练出一个标题。
做完这些事情之后,自己再去对照真题的解析或者去请教老师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
2.积累作文素材
除了时事素材的积累,我还推荐课文素材的积累。课本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将里面的素材提取出来运用可以为自己的文章加分。
3.采用新颖的写作方式
套用过于死板的作文结构很容易被打上“套作”的标签,且阅卷老师看多了一板一眼的作文,难免会视觉疲劳。我们不妨大胆地采用一些新颖的写作方式,让我们的作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不建议在考场上临时创新,应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训练,如此,觉得适合就运用于考场上,觉得不适合也不需要强迫自己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