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成长型思维,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 李雪峰

关于智力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培育”的争论古已有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不止智力是天生的,连知识都是天生的,我们的学习只不过是唤醒“关于知识的记忆”。也有人认为,我们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背景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学习方法存在差异。当下,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认为,成就表现(包括学习、工作乃至各类比赛中的表现)并非单纯由先天或后天决定,而是两者互动的结果。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就在其作品《终身成长》中写道:“成功并不仅仅是由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她提出,人们具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僵固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所谓成长型思维,是个体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随着自己的努力和成长而不断提高的,这是用变化的眼光看事物的思维模式。卡罗尔·德韦克认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遇到挑战的时候,会非常乐于接受挑战,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赢得胜利,同时也会为了迎接挑战而积极拓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变强。

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并将反馈视为调整自我行为的机会。他们不会把考试成绩看作是证明自己聪明与否的证据,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提醒,以便在下一次考试中更好地调整或改进,他们的情绪更加平和、心态更加积极、内心也更加快乐。

而僵固型思维的孩子往往倾向于逃避挑战,并不喜欢接受过多的反馈,因为每一次的负面反馈,都是在告诉他们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能力,他们害怕负面反馈带来负面情绪,害怕面对真正的失败,这反而阻碍了自己成长变强的脚步。

不过,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并非一成不变,两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由僵固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保持积极的行为、开放的意识和进取的心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尝试转变思维?

勇于接受挑战与迎接困难

成长型思维的人愿意接受挑战和迎接困难,因为他们相信挑战和困难是提升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成功的阻碍。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坚持努力,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取得回报。这种积极的态度让他们在面临困难时更加坚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如果有人说:“你真是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其实也不难,我们只要反着重新说一遍这句话就可以了——“我只要学会这道题,我就不太笨了。”接下来的任务就很清晰了——学会这道题。最“坏”的办法是我们可以把题目的解法背下来,背下来也是学会的一种。

多些耐心去持续学习和进步

成长型思维的人具有持续学习的习惯,他们会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通过阅读、参加培训还是与他人交流。他们相信自己能够不断进步,并且相信努力的积累会带来显著的成长。这种学习态度不仅帮助他们在个人生活中取得进步,也帮助他们在职业发展上保持竞争力。

我们可以把学习理解为或多或少地重塑我们的大脑——增/减/改变大脑的神经连接。有些人很幸运,在某些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很顺利,但是更多的人会面临学习曲线(如下图所示,指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技能或知识的速率,也称为练习曲线或熟练曲线,其表示了经验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即随着经验的积累,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会逐渐减少‌)带来的挫折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会被困在那里。当我们到达瓶颈期时,需要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并坚信自己是能够改变的,只不过目前正处在学习曲线中最艰难的阶段。

学习曲线

积极面对失败与反馈

成长型思维的人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打击自信心的挫折。他们相信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失败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提升。而当面对反馈时,他们不会逃避或否定,而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自己。这种积极的态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快速调整并取得更好的结果。

我们若是希望提升任何一项学习/工作的表现,就需要得到外界反馈。只要可能,我们都应该想办法去得到具体的反馈,且越具体越好。比如,在学习中常见的反馈其实就是做题的对错,或者老师对试卷的评分。一道题答对了,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一道题答错了,说明我们需要改变答题思路,或者加强练习了。当老师反馈“你这篇作文写得不太好”时,也许我们不能从中获得更多有用信息,但如果老师说“在这篇作文里面,如果你能够增加一些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描写过程中使用多一点比喻的修辞手法”,显然对我们提升写作水平的帮助更大。

与周围建立积极的联系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的学习能力是可塑的,并相信努力拼搏可以达到心中所想,获得成功,这种自信和积极的态度不仅鼓舞着自己,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以此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和团队精神。

良师益友能够帮助我们获取宝贵的经验和建议,通过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同样可以发展自身。我们应该如何扩展积极的社交圈子呢?比如,加入一个学习型社群,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成长;保持真诚和合作的态度,在学习中积极交流观点和看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加强信任;还可以尝试发掘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或者职业背景和家庭生活,从中找到共鸣点,搭建相互理解和相互靠近的桥梁。

向成长型思维转变和培养的过程,是不断试错的过程,试错或许是艰难的,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不断重塑自我,专注自我成长,将所有的挫折都转化为向上的阶梯。人生是一场修行,这一路都在不断遇见、不断释怀、不断成长,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也多一点耐心,持续精进、越挫越勇,相信我们终能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