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习:初入外企新媒体部门
作者: 嘻嘻步入大四,我们要迎来专业实习,不似以前自己找兼职那么随意了,需要挑选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实习工作,为未来步入职场做准备。可惜,虽然学习了三年的广告学,但我仍觉得自己似乎什么也不会做,没有信心胜任专业性的工作。我想,这也是许多面临专业实习的同学的心声。所以,从接到实习通知开始,我就一直在担忧,脑子里设想了无数可能发生的困境。
后来,我得到了一份在外企新媒体部门实习的工作。实习过程中,那些设想有的发生了,有的并没有发生,就像有句话说的,“生活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差”。所以,大胆地去做就好。
初入职场的尴尬与出糗
在还没有上班前,我就在网上看了许多“面对入职尴尬期,应该怎么做”之类的帖子,认真学了许久。但是意外情况总有发生,或许对于职场新人,出糗真的很难避免。
外企的员工们都有自己的英文名,方便称呼。作为新入职的员工,主管向我一一介绍了公司的老员工们:“这位是Rachel,这位是Jane,这位是Annie……”大家热情地向我打招呼,我也热情地回应着。这时一位同事问我想用什么英文名字,我脱口而出:“我叫Annie!”话音刚落就反应过来,好像刚刚主管的介绍中,已经有一位叫“Annie”的同事了。我愣在原地,脑子里飞速运转,想着怎么化解尴尬,但是半天都没想出来。还是那位跟我重名的同事开口替我解了围,微笑说“没关系”。
其实,英文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明明当时可以反应更快一点,想一个别的名字就好了。而且明明来之前我就想着,要记住同事们的名字,起一个不一样的,避免弄混,没想到还是出现了这种状况。回想下来,还得怪自己应变能力差。
好不容易坐在工位上正式开始工作,偏偏又出了状况。我的办公电脑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因为显示电已充满,我就打算拔掉充电线,没想到拔错了,竟拔了旁边主管的电脑的充电线。主管当时只是笑笑,摆了摆手说“没事没事”,我却尴尬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虽然当时压力非常大,但后面我发现,这些其实都是小事,而且有时出糗后,同事之间更加熟悉了。或许,尴尬和出糗也是入职后的必经之路,没必要把它看得比天还大。
工作中遇到的远不止课本上所学的那些
我所在的新媒体部门,工作内容主要为目前主流的新媒体平台账号的运营,如小红书、抖音、微博账号的运营等。每个账号都有对应的运营团队,各运营团队对能力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比如抖音平台的运营团队,就要求有视频剪辑和直播的经验,还要了解抖音平台的运营规则,而小红书的就要求有图片编辑和文案书写的能力。
只是除了这些基本的能力要求,在工作中还有一些需要掌握的能力,它们是课本上没有的,需要靠自己不断去学习和锻炼。比如沟通能力。刚到公司时我加入了小红书的运营团队,主要负责与合作的“达人”进行沟通。所谓“达人”,就是在小红书上有一定粉丝量的博主,他们会将准备发布的产品推广内容做好,以图文或视频的形式发给我审核。
审核听起来很简单,我只需要判断内容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做出通过和不通过的决定即可。但“达人”们对公司产品信息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不少“达人”提交的内容都是要修改的,这就需要我与他们进行沟通,协助他们对内容进行修改,直到能通过为止。
我记得自己负责对接的第一位“达人”做的是图文类的产品推广内容,他虽然很积极,但由于对产品信息缺乏了解,几次修改过的文案中仍存在明显的错误。刚开始沟通的时候,我努力想着措辞,不希望自己冒犯到对方,所以对于一些错误点的描述也尽量委婉。可这样的结果就是表达不清,对方始终都没有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几次来回后,我改变了沟通方法,直截了当地表述问题,对方这才表示理解了。但这之后,他依旧没能给出好的反馈,又修改了好几次,还是没能通过审核。
拉扯了太长时间,这时候我们双方都有了一些情绪。也是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将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强加给对方。其实从第一次提交上来我发现有错误信息的时候,我就可以直接帮对方改成正确的内容,然后再结合修改的地方和对方进行沟通,这是最快、最简单的沟通方式。而我偏偏用了最复杂的方式,让对方自己在一份极其专业,有着众多相似产品的信息的资料中找到错误并改正。
我自以为那些产品的信息很好理解,我能够轻易分清,就想当然地觉得对方也可以做到。其实,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要做的应该是直接和对方沟通要怎么改、改在哪里。意识到这点后,当再出现这类问题时,我便能更快、更有效地沟通解决,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工作内容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工作能力的要求也是如此。很多东西不是直接从课本上学到的,而是需要通过实践去学习、锻炼。我们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地探索和提升。
一个职场“小白”的体验和感悟
初入职场,你可能会失望,工作内容似乎和你想得不一样。要保持平常心,接受工作的每一面。有时候,努力过后不见得会有成效。比如,我有时候很用心地做出一篇小红书笔记,可能最终数据和效果完全达不到预期,反而漫不经心地发出的自己觉得“稀松平常”的内容可能会成为“爆款”。在工作中或许努力并不意味着成功,但不可以因此就放弃努力。
专业实习是我们从学生进入职场的重要阶段,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各种尝试,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不要因为恐惧和怯懦就驻足不前,大胆去尝试,去经历。
职场不是学校,很多时候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会明确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工作方法、能力都是自己摸索、锻炼出来的。课本与现实确实有距离,但是几年的专业学习,还是帮我们打下了一定基础的,对自己自信一些,主动去搭建课本知识与现实工作之间联通的桥梁,相信你也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