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2月

萧红出版《生死场》轰动上海文坛

1935年12月24日,由萧红撰写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该书一经出版就轰动了整个上海文坛,而这也是她第一次以“萧红”的笔名发表作品。

1934年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还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作家认识。这些人后来也都与萧红成了好朋友,并且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鲁迅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而且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生死场》便是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之写后记,作品在上海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因此一举成名。

萧红撰写《生死场》时,正处于她创作的“黄金时代”。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20世纪3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生死场》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回望萧红31年的生命,在上海的那段时光无疑是美好的,因为她遇到了她生命中的“导师”鲁迅,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她在《生死场》中表述着自己的悲剧人生和对生命的体验,描述着她所熟悉的乡土和生命境遇。正如她自己所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她用文字赢得了人生的绚烂。

看!北京大学最初的模样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列强瓜分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寄希望于变法图强,在康有为的推动下进行维新运动。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创办的综合性大学。

京师大学堂创办后,由梁启超起草了共8章54节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个办学章程,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京师大学堂办成“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的世界一流学校。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导致京师大学堂遭受严重破坏,被迫停办近两年。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改建为译学馆。

恢复后的京师大学堂由吏部尚书张百熙担任管学大臣。张百熙对京师大学堂进行改革,聘请辜鸿铭、严复、林纾等著名学者为教师,举办招生考试,制定系统的学制章程。在张百熙的改革下,京师大学堂设立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预备科分政艺两科;开办医学实业馆和博物实习科,复立译书馆和藏书楼等机构,同时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呈现一派新气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近代意义上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大学。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由严复担任第一任校长。至此,京师大学堂把为国育人的火把传递到北京大学手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春节申遗成功!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