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思辨类作文写作技法摭谈
作者: 韩丽敏近几年,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何谓思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思辨,即思考辨析。那么,如何在高考考场作文中呈现思辨性呢?考生需要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深入挖掘,全面思考,多角度比较,多层面辨析,如此才能让文章呈现出思辨性。
笔者结合长期的作文教学经验,介绍以下几种思辨性作文的写作方法,以飨高三备考学生。
在对立统一关系中进行思辨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且这两面既对立又统一。此外,这种对立统一又是不断变化的,所谓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事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所以,我们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既要想到好的影响,也要分析坏的因素;既要看到积极有利的一面,也要注意消极不好的一面。如此,我们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具有思辨性。
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辨关系,也可称为“无此无彼式”,即没有“A”,就无所谓“B”。比如“输”与“赢”:没有“输”,也就无所谓“赢”。
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是围绕“‘体育之效’中强弱转化的启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仔细审读材料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体育之效”只是一个引子,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如何看待“强弱”之间的转化,以及新时代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问题的能力。
很明显,“强”与“弱”就是一对实实在在的矛盾统一体,正如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言:“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一段论述,鲜明地指出了“强”与“弱”之间的辩证关系,考生可由此出发,立意为“强弱之道,存乎于心”“强弱相易,成败在理”“世间强弱之变,皆在你我之中”等,从而体现自己的思辨性。
又如202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简单的四字题目中,其实就蕴含着一对矛盾体,即“旧”与“新”。不过,这里的“旧”指的是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新”指的是创新,即在时间的淬炼中,旧的东西愈显活力和价值。
考生只要紧紧抓住“旧”与“新”这一对矛盾体,就不难进行思辨。如一考生在行文中先将“历久弥新”拆分成“历久”和“弥新”两个部分,接着从中华民族文化为什么能够“历久”、为什么能够“弥新”两个层面依次展开论证:一,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历久”,关键在于其如同源头活水,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注入正能量;二,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弥新”,关键在于新时代青年的不断传承与创新。
在并列共存关系中进行思辨
“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正因为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所以成就了我们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伟大的中华民族。“三个离不开”的内容就是一种具有典型思辨性的“并列共存关系”。
这种“并列共存”的思辨关系,也可称为“有此有彼式”,即既有“A”,又有“B”,“A”和“B”并列共存,缺一不可。比如“求同存异”,既要做到“求同”,又要做到“存异”,或者说,既要寻求共同的利益,又要相互尊重或者保留彼此的差异等。
例如,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目: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对写作能力比较好的考生来说,当看到“可为与有为”这两个关键词时,他们很快就能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列共存。如此一来,考生也就很容易联系到当前所生活的时代,从而轻松地确定立意,如“时代正可为,青年应有为”“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做‘有为’人”等。
再如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目,其关键词为:“人与技术、时间”。
材料中简单的一句“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就道出了一个很有思辨性的话题——“科技是把双刃剑”。写作前,考生必须明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人类来说有利也有弊——只有将科技用好了,其才能服务于人类;否则,就如材料所言“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因此,在“人与技术、时间”并列共存的关系中,考生只有进行辩证思考,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在并非绝对关系中进行思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包含有相对的方面,又包含有绝对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认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时候,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绝不能一棒子打死。
这种“并非绝对”的思辨关系,也可称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例如,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材料中的“一花独放”与“百花齐放”。毋庸置疑,这道题就是在考查考生的思辨性思维。显然,“一花独放”与“百花齐放”的关系就属于“并非绝对”的关系。我们必须清楚:“一花独放”是“百花齐放”的基础,有了更多的“一花独放”,才会有“百花齐放”,也才会有“春满园”!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好的例子:独行快,众行远!意思是一个人单独行动,没有负担与牵绊,可以走得很快;许多人并肩合作、一起行动,可以互相帮助、彼此支撑,共同克服困难,因而会走得更远。考生厘清了这个关系,自然就能让自己的文章呈现出思辨性。
在选择取舍关系中进行思辨
有人说:“选择的本质是取舍,取舍的目的是确定!”这句话,不无道理。写作时,我们在面对“一是一非、一对一错”这样的问题时,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的立场出发,坚定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绝对不能含糊,否则,我们就会犯原则性错误。
这种“选择取舍”的思辨关系,也可称为“有此无彼式”。例如,“偏见与关爱”, 应该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自卑与自信”,应该理解为“自卑不可取,自信才可为”,若作其他理解也是不合适的。
例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是围绕三个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写一篇文章。
通读材料,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在选择取舍关系中进行思辨”的思路进行谋篇布局。
“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因此,我们下棋时应该避免下出“俗手”。不仅下棋时应该避免下出“俗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少出现,甚至不出现“俗手”;而“本手和妙手”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无论是下棋,还是做其他工作,要想达到一定的境界,都必须从“本手”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最后下出“妙手”,从而打造出灿烂的生活和精彩的人生!
再如2024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目,其关键词为:“被定义”与“自定义”。显然,这是一道思辨性作文题,且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即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做出相应的选择,从而进行思辨。当然,如果考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就很容易做出自己的选择——青春无悔“自定义”,人生无须“被定义”;前行无畏“被定义”,只管做好“自定义”。
不过,当“被定义”中肯时,我们不妨诚恳接受,从而更好地迈向“自定义”。但无论怎样思辨,考生都务必选择自己的侧重点,绝不能脚踩两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