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的武汉七校联盟
“少年子弟江湖老,名山秀水出英豪。”江城多山,多数高校也依山而建。这其中,有七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大学,珞珈山的武汉大学、喻家山的华中科技大学、马房山的武汉理工大学、狮子山的华中农业大学、桂子山的华中师范大学、南望山的中国地质大学,再加上老校区在蛇山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些院校各有各的绝活,地理位置又相近,惺惺相惜之下,遂于1999年成立七校联盟。在联盟中,七校拿出各自的本科特色优势专业,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所学校的课程,符合要求者可获得双学位。
虽然根据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这种办学模式已于2019年暂停,但七校作为武汉高校的实力担当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下面,我们就带上地图,从最东边的喻家山开始,一起到各个山头看看这无限风光吧!
1
喻家山,关山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科”)
观后感:喻家山森林氧吧,真·读书好去处!
华科三印象(@彭喆):华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树多,大部分道路都能被树荫遮住,空气特别好。据说学校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每砍一棵树,都须校长亲自签字批准。经年累月下来,校园绿化覆盖率已高达72%。
华科给我的第二印象是大,太大了!主校区的总面积就相当于6.3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开始我常担心自己会迷路,后来发现,校园虽大却没有一条路是弯路,都是横平竖直的大道,在这里迷路的可能性很小。连道路也直来直去,追求效率,这不得不让我感慨:真不愧是盛产工科直男的强校啊!
华科给我的第三印象是,男生太多了!学校男女比例悬殊,曾经一度达到 7∶1。工科直男们“只好”全心向学,开启学霸模式。所以这里生产了因不善于社交而创造微信的张小龙学长,为了自己能看球赛直播而创办 PPLive(也就是现在的 PPTV)的姚欣学长也就丝毫不奇怪了,就连备受女孩们喜欢的脸萌、赛尔号、摩尔庄园等,也都是有趣的华科男创造的。
另外要说的就是华科与华为的小八卦了。“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你听过这句话吗?从创始团队到如今,华为每段历程的发展都有华科的影子。工号0002的创业元老级人物郑宝用,最年轻的副总裁李一男,三位轮值CEO中的郭平、孟晚舟,都是从华科校园走出的。据统计,截至2021年,华科已有超过10000名毕业生曾就职于华为,在职华为的华科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华为像是华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华科的创业项目和人才有可施展的空间,有发光发热的机会。华科更像是华为的掘金地,在这里总会有华为未来战略发展的力量之一。
学在华科:华科的医科和工科非常强,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华科的文科实力也相当能打,如新闻传播学类排名全国第三。华科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背景,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是适应数字媒体时代的需求。公共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参照国际知名大学的标准和经验设置;外国语学院的日语系是中部地区最好的日语系,英语系拥有中部地区最好的师资,德语系则是后起之秀,发展相当不错;还有社会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特别提醒:想要混日子千万别报华科。在这里,如毕业时未修满规定学分,本科文凭就要转成专科文凭。这是真的。
2
南望山,南望山地质专修学校(中国地质大学,简称“地大”)
观后感:野外实践让身心更健康,就是有点费鞋
一个在1952年就懂得正确选择志愿的人(@殷鸿福):“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北京航空学院是惊天,北京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殷鸿福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1952年首届开学典礼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致辞时自己的怦然心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急需探明矿产资源家底。为了培养“摸清家底”的人才,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领衔成立筹备小组,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
那一年秋天,殷鸿福中学毕业,成为第一批进入北京地质学院求学的大学生。1953年5月,读大一的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正确选择志愿,使我学习得好》的文章:“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给祖国服务,感到幸福和自豪。”
“学习地质又苦又累,在当时是冷门专业,但我还是坚决选择学地质,因为国家建设急需啊。”一诺千金七十年。时间到了2022年,当年的年轻人,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以来一直在中国地质大学求学、工作,先后倡导和开创了古生物地理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提出了中国的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和发展战略的殷鸿福,说起往事,仿佛又回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
现在,你愿意来到地大,成为殷鸿福院士的校友,做一个“唤醒祖国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的地质人吗?
地大的底色:“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就是传唱了七十年、永远激荡人心的校歌《勘探队员之歌》。对于地大人来说,专业教育、野外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巴东等地建立了4个野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时至今日,地质学专业学生第一课上的依然是野外生存——如何在荒山野岭生火、找吃的。《勘探队员之歌》被带到山峦、旷野、沙漠、深海,永远是“地大人的精神标识”。
珠宝学院亚洲第一:地大珠宝学院被誉为“亚洲第一”。学院既有招收理科学生的珠宝鉴定专业,也有招收艺术学生的珠宝设计专业,将科技和艺术玩到极致。
校园里的4A级景区:地大逸夫博物馆是首家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外观融合了地质学、仿生学和天文学特点,是远近闻名的标志性建筑。
3
珞珈山,珞珈山人民樱花公园(武汉大学,简称“武大”)
观后感:明明可以靠实力吃饭,颜值还这么突出,过分了~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刘念):我们的学姐,作家林白在回忆录性质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写道:
“在大学四年级整整一年中,多米在没有课的下午总是到那里去,那里比蚊帐更舒服,蚊帐是小家园,山包是大家园,有了家园的人是多么幸福,多么自由,家园里的一草一木是多么亲切……我的眼前立刻出现了大学宿舍倚山而建的台阶。”
山,是珞珈山,如今依旧安稳地睡在武大一隅;倚山而建的台阶和宿舍几经翻修,却没有抹去历史留在上面的痕迹。教五门口的草坪,樱花大道的樱花,情人坡的曼珠沙华,梅园的白梅,让我与自然的美丽邂逅;珞珈山上奔跑的野猪,跳跃的小松鼠,亲近人的白狐狸,让我与自然的灵动邂逅……
真不知,我是不是前世拯救了宇宙,才换来在这里度过的四年时光。
四年时光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场场讲座。每周至少5场的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讲座拓宽了我的视野。马尔克斯授权版中文正式版《百年孤独》译者范晔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拉美文学的大门;《哈利·波特》译者向我们展示了最开始翻译《哈利·波特》时的困难,并向听众解释了如何翻译书中的“咒语”;余秀华的到来,让我们了解《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世界》的万般思绪……
在这里,我曾和朋友绕东湖骑行,青春的欢笑与呐喊仿佛还在耳旁;我曾与朋友们在篮球场挥洒汗水,将近50块篮球场地满足了我们对运动的渴望;我曾在万林艺术博物馆里面欣赏过齐白石的真迹,也曾在艺术馆门口的广场上听过合唱团歌唱青春……
回首是无悔青春,放眼是光辉大道。相遇珞珈,许此为家,山水一程,三生有幸。
学在武大:武汉大学向来闻名,除了本身是名校,还因为校园太美,美到人们常常忘记了她的实力。在这方面,大约厦大和武大最有共同语言了。在2000年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后,学校确系称得上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能够给学生足够多的选择和更为深厚的人文素养熏陶。
4
桂子山,广埠屯女子师范专科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简称“华师”)
观后感:爱在华师,名不虚传
南湖秋月黄昏晚(@宋昊谦):武汉高校各占山头,武大有珞珈山,华师是桂子山。第一天进华师遇到的便是下马威般的爬上爬下地盘旋。此时眼里的学校是很旧派的,这种旧派是得道高人的旧布衣,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朴素从容。现如今教学楼、宿舍、食堂都翻了新,但在我心里,没什么比我第一眼见到的桂子山更好了。
这座山,这所校,是有人情味儿的。她是白墙绿瓦的老教学楼,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留下的瓦檐支棱的寝室小楼,是枝叶漫天的桂中情人路,是周一清晨文华公书林的升旗,是曲折之中兜兜转转的石径小路,是宿舍楼下有人喂养的小猫。
不管她是社会评分里的A-或A+,是大学排名上的第几位,还是双一流又或“211”“985”,这些重要也不重要,你来了就会爱上她,不仅爱她的学术辉煌,爱她的厚重底蕴,更爱她盛名下不声不响的脉脉温情。
提起行李箱离开的那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在桂香园喝了甜米浆吃了小蒸包,在南门等小白车,一路到了北门,最后一次刷了学生卡出校门,但只有离开的人知道,这样的寻常再难有了。
再见了,我心爱的桂子山,我梦里的乌托邦,我盛夏看过的午后一段摇曳的树影,我的那一枝在黄昏里渐渐合拢的桂花。
温情华师:让学生和校领导面对面交流的“校领导午餐会”于2011年11月推出,一般每个月开办一次。参与午餐会的学生从报名者中随机抽出,每次10至20人。午餐会之前,组织单位在网站和校园内设置信息搜集点,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在会上,校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生同桌午餐,平等交流。学生向学校领导直言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学校领导则现场予以解决方案。午餐会还用微博在学生食堂的大屏幕上直播。
便利华师:华师是被地铁环绕的学校,东南西北4个大门不远都有地铁站。虽然我们经常吐槽学校是又破又小(嗯,外表看起来还是很古朴很有韵味的,毕竟历史悠久),但我们的出行确是非常便利的。
学在华师:华师的文科类实力在湖北省高校中可以排在第二,尤以文史类专业为最。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试办基地班、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5
马房山,马房山男子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简称“武理”)
观后感:贵校的校门,真!多!!
@馨文:我和你的第一次邂逅,就像遇上七月的风、八月的雨,而我刚好,爱上你。
马房山,相传三国时期关羽曾治兵江夏,放马此山,用作马厩,故名。
在2000年由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成立之后,武汉理工大学就成了华中地区校园分布最广的学校。拥有了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三个校区,武理甚至立志要做校门最多的大学——据江湖传说,各个校区的大大小小校门加起来共有37个!
武理不仅门多,名师更是层出不穷。武汉八大名嘴之一的雷五明老师,靠着一张嘴走遍天下,是指点江山的段子手,也是学生依靠的心灵导师;慕课平台上舌灿莲花谈笑风生的张晓文老师,教你换一个角度看爱情;还有概率论“男神”彭凯、经院“双霸”唐艳艳和牛海涛老师……我都不禁矫情地感慨,原来报考武理就是我最明智的决定!
我一直觉得,大学就是一个让人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地方。当你学习了一天走出图书馆,抬头发现天空就像是淘气的小孩子用树枝戳了个窟窿,你会恍悟原来时光是水,会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我在武理,等你。
奇葩武理:是工科类院校没有错啦,但武理也开设有文科类专业。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武理的文科教学的奇葩之处(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比如学校要求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的同学在本科期间都要进行金工实习。经管类专业和机械制造加工根本八竿子打不着关系呀!面对我们的疑惑,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学习不能纸上谈兵,不深入实践,怎么能更好地理解“料、工、费”的来源,从而进行更好的经济预算呢?听起来就很有道理无法反驳对不对?反正这近几年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的发展确实很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