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北京,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 卢念琪

北京,如果你去问一千个来到这里的异乡人,可以找到一千种爱它的理由。

这些个理由汇聚成一句话,便是:北京,是一座可以有梦的城市。无论这梦是平平淡淡,还是光怪陆离,在这里,总有一个角落能让它栖息。

古体诗里的帝都——浓墨重彩的过去

北京,古称燕京、北平,现在的年轻人称之为“帝都”。

一个“帝”字,很好地描述了北京的帝王之气,三千年的历史酿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双奥之城”的名气吸引世界各界精英;一个“都”字,不仅指北京是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点明了其是燕、辽、金、元、明、清六朝古都。

明朝徐祯卿写有《燕京四时歌》,写出了北京春夏秋冬四时之别。

北京的春,是“烟花万国行人度,遥指蓬莱春日光”,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如同蓬莱仙境。

北京的夏,是“暑殿金泉枕碧山,清凉楼阁五台间”,十分清凉,真是令人神往。

他笔下北京之秋,是“蓟门桑叶落滹沱,代北浮云鸿雁多”,能勾起游子思乡之情。

而北京之冬,是“葡萄新酒泼流霞,十月燕山雪作花”。观赏着如落花一般的雪景,品尝着美酒,美得令人忘却了冬日的寒意。

北京的独特,是道不完的传说,写不完的诗,是数不尽的名胜,唱不完的歌。

现代诗里的老北京——古今交织的现在

“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我们去后海看雪,就回到明清。”

诗人尹丽川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心目中的北京。一想到北京,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幅美妙的工笔画:白茫茫的大雪之下,一座古老的都城里遍地是红彤彤的热闹劲儿。

每年下初雪时,一定会有摄影师等候在故宫的金顶下,待那雪花缓缓落下之时,飞快地按下快门,抓拍红墙边的小花猫卧看飞雪的慵懒模样;也一定会有热爱汉服的女孩子们身着华服,三三两两结伴出游,在鼓楼,在后海,在颐和园的古迹旁露出明丽灿烂的笑容。

从中关村到西二旗,遍布着互联网产业园、科技产业园、基因产业园;从大望路到高碑店,林立着电视台高楼、传媒大厦、创新工场。现代的北京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添了许多大都市的蓬勃朝气。

从车水马龙的北京CBD(商务中心区)骑行至附近的胡同,只需要半小时;置身古色古香的西总布胡同里,可以遥望总高528米,似一条银龙,昂首直冲云霄的现代建筑中国尊。你可以随时像这样穿梭于过去和未来之间,古典与现代之间,热闹与宁静之间,繁忙与悠闲之间……

那与众不同的气质,让今日的北京仿佛是一个在霓虹灯下、觥筹交错的殿堂里,身着华服的古典女子,在向你缓缓诉说着书本里学不到的哲思。

许多人喜欢在“北京”前加上一个“老”字,一声“老北京”,道出了一种难忘的情怀。

老北京,就像现代诗一样自由,它把古今编织在一张灵动的画卷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间。

民谣里的大北京——梦想照进未来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来到北京前,我作为一个特别怕寒冬的南方人,完全想象不到这句歌词的含义,觉得它是写意的。直到大一的上学期,我第一次用上了北京的暖气,我才发现这句歌词是写实的。

那年,我在宿舍穿着一件单薄的睡衣跟父母视频,父母担忧地让我多穿一点。我嘿嘿一笑,告诉他们,现在室内28摄氏度,旁边的室友有的都穿着短袖。

北京的冬天,大家一般里面穿一件春天穿的衣服,外面再套一件羽绒服,方便脱下来拿在手上,不然在宿舍、地铁、商场里,就会热得出汗。

正像这随处可享有的暖气一样,北京是一个能让你感到温暖、充满希望的城市。

北京很大,它装得下许多不切实际的梦。你可以潇洒地单身,可以在任何时刻重新开始,可以有许多不被人理解的想法……这些从来不会被嘲笑,它们在北京有一个共同的形容词叫“酷”,你可以尽情做自己,尽情追逐自己的梦,因为这样很酷。

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馆里讨论未来蓝图的年轻人们,很酷;宋庄美术馆里筹办个人艺术展的艺术家们,很酷;鼓楼的街头弹唱原创歌曲的歌手们,很酷……有梦,有未来,你就很酷。

“许多人来来去去,相聚又别离。”

在这座普通人的逐梦之城里,梦想如同地铁里的人潮,在每一个清晨满载。每一天太阳升起,都有千千万万个梦想破土发芽。

大北京,有梦,有未来。

一座城市的活力往往在于年轻人,年轻人代表着城市的未来。作为全球最繁华、最有希望的城市之一,北京给予了无数年轻人希望,而无数在此奋斗的年轻人也照亮了北京更闪亮的未来。在北京,一共有92所高校,囊括了我国最顶尖的名校和各领域顶尖的院校,其中仅“985”院校就有8所。北京称得上全国高等教育界的翘楚城市,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也不足以形容北京的实力。如果让我总结几个最能代表北京的关键词,那一定是文化底蕴、使命、梦想、希望、责任、拼搏、国际范儿和美,这些象征着北京的关键词,就藏在几所北京著名的高校里。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重点介绍一部分北京的院校。

我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在收到清华大学的通知书后,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下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开学后,我兴致勃勃地问学长学姐北京大学(本文简称“北大”)的校训是什么,他们愣了一下,答复我说:“北大没有校训,这件事恐怕只有上过北大的人才知道。”

大四毕业的时候,我才发现,没有校训就是最好的校训。

区别于高考时每一个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千千万万张面孔都好像有同一个名字“预备高考生”,大学开始,没有人会告诉你你该成为怎样的人。但我很少见到北大人迷茫,有学姐念数学系,但喜欢研究摄影;有学长放弃难得的工作机会,凭一腔热爱将传统文化传播到了海外。

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学子都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最好的模样,不需要统一的准则。在一个良好健康的氛围里,所有人都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灵魂,这就是北大留给学生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石鱼:说到北大,不要第一时间想到学霸,因为仅仅用“学霸”这个词形容北大人,还不够恰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之外,经常以各种身份出现:可能是诗人,可能是音乐人,也可能是主持人……总之,肚里有乾坤,到哪儿都能大放异彩。

北大的底蕴,在于历史,在于学问,在于景致,更在于人。

北大是常为新的: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中国的学统从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京师大学堂,最后转为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中断”。然而,北大却选定京师大学堂创立的时间1898年作为自己的创办时间。这或许可以看出,北大更愿意定位自己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先锋,而不是“太学”的正式继承者。此外,北大的校庆日并不是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时间——7月3日,而是5月4日,因为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血液里流淌着五四精神、爱国精神。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从创办年份到校庆日,我们都可以看到,北大一开始,就要“为新”。正是这向上的力量,一直延续传承。

那一年,我从南方的小城出发,前往清华大学(本文简称“清华”),火车所经之处,有水田、群山、荒野。我怀着憧憬和忐忑的心情,幻想着未来四年在清华园的生活。火车上播放了一首与我心境重合的歌曲,那首歌有几句是这样唱的:“就在启程的时刻,让我为你唱首歌……再远的风景啊,我们会到达。”我查了一下这首歌是谁唱的,原来是一个叫“水木年华”的组合,组合的成员都毕业于清华,组合的名字也取自“水木清华”。仿佛有一种特别的缘分,让我对这所梦寐已久的大学更加心驰神往了。

后来我才知道,几乎所有中国流行音乐史写到“校园民谣”这一章的时候,都会把1994年大地唱片公司推出的《校园民谣1》作为起点,这张专辑收录的《同桌的你》《流浪歌手的情人》《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都是1988年考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来退学了)的高晓松写的歌。前面说到的“水木年华”,是由1994级电子工程系的李健和1989级建筑系的卢庚戌组合而成。而清华园里更早的校园歌手领军人物,则是1983级环境工程系宋柯,现任阿里音乐董事长。

清华园,一个盛产理工宅男的地方同时也盛产了如此多的民谣歌手,身在其中,你就会觉得,这一点也不奇怪。

高晓松的《恋恋风尘》,开头便是浓厚的校园感,“那天,黄昏,开始飘起了白雪”。这首歌伴随着我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当我早起去图书馆抢座时,当我在操场上独自夜跑时,我都会听着那些清华人所创作的歌曲,沉浸在充满诗意的清华园。

@彭彭彭:清华的社团文化丰富多彩,从素食文化协会到全球战略研究协会,从原创音乐社到天文协会……你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外出观测星星,也可以穿上喜欢的服装在草坪上办一场二次元集会,还可以和支教团的学长学姐一起利用暑假的时间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清华很注重对学生体育的培养,这一开始是我最头疼的问题。在高中时期,老师们从来不会太在意你的体育成绩,而在清华,体育不好是不行的。不过,当我看到体育课居然还有击剑、射击、帆船时,我悬着的心一下就落地了,原来还有这么有趣的项目可以选择。渐渐地,我也爱上了体育课。

和所有喜欢给学校起绰号的“00后”一样,我们那一届同学喜欢称呼中国人民大学(本文简称“人大”)为“中国人民吃饭大学”“中国人民放假大学”,有时候还会开玩笑道“人大附中附属大学”。这前两个绰号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诱惑力?第三个绰号又是什么意思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人大食堂美食很多很多,这个就不展开说了。我要说的是,人大与美食有关的福利也很多!这三年疫情封校,学校常常会给饭菜打折,之前想吃但不舍得吃的都可以尝试了。人大各地的校友会还多次捐赠小龙虾、云腿酥、鲜花饼、云南米线等各地的美食给留校的学生享用,真的太幸福啦!逢年过节,学校也会发放美食券,有月饼券、粽子券、青团券、冰激凌券……夸一句“中国人民吃饭大学”,不过分吧?

关于放假,人大有着其他学校都没有的一年一度的春假,就是在五一假期前面还有三天的假期。如果不是疫情太严重,错峰旅行的人中会有很多人大人。不过听学长学姐说,他们的春假也不只是用来旅游,还可以用来做社会实践,充实自己。

至于第三个绰号,就不能不提到比人大本尊更为知名的人大附中了。人大附中与人大只有一街之隔,人大附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均以清华或北大为自己的目标,相互间调侃的说法是:“你再不努力一点,就只能上隔壁的人大了!”于是“人大附中附属大学”的绰号由此得来。当然了,调侃归调侃,在北京人眼里,“清北人”代表了北京的三所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校园虽小,招生人数也不多,但各个学科专业在全国的排名都非常靠前,人大学子的发展前景都非常好。

有美食、美美的假期还有美好的愿景,这是否足以满足你对大学的幻想呢?

在中国政法大学(本文简称“法大”)的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作为刚入学的新生,我第一次见到黄进校长。他梳着整洁的发型,戴一副无框的眼镜,面容和蔼可亲,眼神熠熠发光。

黄校长说,你们一要胸怀天下,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二要情系民生,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浩浩乾坤,民生为本,一定要常怀对民间疾苦的恻隐之心;三要心存正义,要在心底烙下这两个字;四要脚踏实地,不空想,不断投入实际行动。末了,黄校长还说,我们即使走出校园,也要时刻记得自己代表的是法大,每一个人都是法大精神的载体。

这一天,是我对法大萌生情怀的第一天,胸怀天下、情系民生、心存正义、脚踏实地这四点,我一直记在心间。我看到四周聚精会神聆听校长教诲的同学们脸上露出和我一样坚毅的神采,那一刻我知道,我们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