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看的古都风光

作者: 魏玉会

说到西安风光,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那以钟楼为中心、长达13千米的城墙,它以封闭式的长方形结构守护着西安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我去过很多次,每次去的感觉都不一样。第一次站在保存完好的城墙下,看着那洞开的城门、巍峨的角楼、齐整的垛口,我不由得感到一股豪雄之气从岁月的谷底升起。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城墙周边的灯会在夜里亮起,发出淡黄色的光亮。有句话说得好:“一下雪故宫就成了紫禁城,华灯初上西安就变回了长安。”

大雁塔是游客必到之处,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北广场的音乐喷泉从来不缺少观众,南广场的唐僧雕像从来不缺少闪光灯,还有世纪金花的大屏幕下,更是从来不缺少陶醉的目光。这是西安一种特别的热闹,大唐不夜城明亮的灯光下,伴侣们牵着手散步;大唐芙蓉园的曲径间,也始终徘徊着人们观赏游玩的身影。

还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临潼,如果不亲眼看一看,不明白它为何会被视为奇迹,心中未免会留下遗憾。同样位于临潼的骊山是我最爱去的古迹,这里的门票价格对“学生党”来说很合理,不仅可以爬山锻炼身体,还能登上烽火台眺望整个县城。西安还有很多有名的陵墓,比如黄帝陵、秦始皇陵、昭陵、乾陵、杨贵妃墓等,每个陵墓都有一段历史,都是中国史学的宝库,都值得我们前去参观。

来西安旅游必定不能错过回民街,而我在西安逛得最多的地方,也正是回民街。每次我从回民街这头走到那头,可能一根羊肉串都不会买,只为和朋友一起感受人群中的热闹,瞧瞧每个小店摆出的手工艺品,见识每家店的揽客妙招,偶尔买份年糕或者一个棉花糖,就可以吃一路。

这一座古都,向来是教育重镇。据西安市统计局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西安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3所,其中,“双一流”高校就有7所。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还有“985工程”高校中唯二的农林类高校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其中的部分院校吧!

第1站

西安交通大学

观后感:“学在交大”

当我搜索“交通大学”这几个字时,屏幕上自动跳出了“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本文简称“西安交大”)谁更强”这个问题,你知道吗?它们其实曾经是一家人。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1955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6年起师生分批迁赴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两个交大才算是正式分了家。

作为老牌重点大学的西安交大至今盛名不衰。陕西高校圈流传着“学在交大,吃在师大”这么一句话,“交大”就是指西安交大,可见它在西安高校圈中树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学霸”形象,其学习氛围之浓厚也可见一斑。在这里上学,压力肯定小不了,但努力的样子很帅气,努力的日子很纯粹。

虽名为“交通大学”,但现在西安交大的优势学科专业早不仅局限于“交通”方面了。在2022年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西安交大有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8个学科入选。西安交大共有90个本科专业,目前已累计有6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实力可见一斑。可以说在西安交大就读哪一个专业你都不会浪费大学四年。

有人会问,难道在西安交大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点风花雪月之事都没有吗?

我的回答是:那哪可能呀?要知道,西安交大的樱花和梧桐在西安小有名气。春天的西安交大是粉色的,丛丛樱花盛开,美不胜收。从2008年起,西安交大每年都会在樱花绽放的时节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走进校园,一同观赏春天的美景。2022年,学校更是举办了首届春见樱花节,通过美图秀、诵读经典美文、摆文创集市等系列活动邀请师生、市民共赏樱花。秋天的西安交大则是金色的,校园里的梧桐被央视、中国新闻社、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过。金色梧桐节已举办四届,活动和诗词鉴赏与创作、艺术创作实践、城市公共艺术等课程联动,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在西安交大的生活是忙碌的,为了工作,为了考研,你不得不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奋力拼搏。在西安交大的生活也是惬意的,你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例如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社团,在运动场上尽情挥洒汗水,抑或是闲暇时骑上一辆自行车穿梭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之中。与被誉为“陕西吃饭大学”的陕西师范大学相比,西安交大的伙食也不算差,各地美食应有尽有,小豆花肉夹馍还登上过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可以说是一道“网红”小吃。在住宿方面,学校实行书院制,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在一起,方便彼此交流各自专业的知识。宿舍基本是四人间,有独立卫生间,但洗澡还是要去公共澡堂,南方的同学可能会不太适应。

不管怎么说,在西安交大度过的四年给了我十足的底气,我很怀念那些在钱学森图书馆占座,在西篮球场挥洒汗水,在宪梓堂观看演出的日子,希望有一天能够有缘和你相遇在西安交大的校园里。

第2站

西北工业大学

观后感:“国防七子”之一,名不虚传

2022年6月,一贯低调的西北工业大学(本文简称“西工大”)冲上微博热搜,热搜词条是“西北工业大学遭受境外网络攻击”。此后,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多次发布西北工业大学遭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攻击事件调查报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更是强调“美方对中国的西北工业大学发起了攻击、窃密行动,窃取了一批核心技术数据,美方迄今还没有作出解释”。

西工大为什么会如此“荣幸”,成为美国攻击的目标呢?我们从“国防七子”说起。

所谓“国防七子”,指1961年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被确定为国防工业院校的七所学校,又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七所高校。这句话怎么这么绕呢?因为“国防七子”的名单和主管单位都曾有变化。1961年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的七所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它们被称为“前七子”。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管理的七所院校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它们被称为“后七子”。无论是“前七子”还是“后七子”,西北工业大学都名列其中,实力可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从西北工业大学曾走出来50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66位将军,51位两院院士,还有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西工大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70周年纪念表彰的5位“航空报国功勋奖”获得者中4位为西工大校友,10位“航空报国杰出奖”获得者中6位为西工大校友。在航天领域,从早年“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均出自西工大。可以说西工大为我国武器装备研制、国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和西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所学校却一贯低调,如校园里的那座雕塑。走进背靠秦岭的西工大主校区长安校区,一座巨大的雕塑吸引着来人的目光:一个将头深深低下的人,双手捧着一把锋利的剑。这就是西工大著名的“为国铸剑,隐姓埋名”雕塑。铸剑人捧着的利剑,是献给祖国的剑,但他没有露出面孔,而是把脸埋在了土里。这座雕像凝结着西工大的立校之魂,而正是因为中国有这样一群不贪慕虚荣、牢记使命、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人存在,才促成了我们国家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长足发展,让我们在群强环视、风起云涌的当下得以平静生活。

西工大的标志性建筑是号称亚洲最大的水上图书馆,从外观看,它就像一本在水边敞开的书,迎着晨曦,散发出耀眼的知识之光。在这里看书学习,累了抬头看看豪华的图书馆内景,心情马上就会舒畅起来。学校周边的环境优美,好去处很多,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或去公园踏青,或去爬山锻炼身体,或去泡温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第3站

西北大学

观后感:就读一所“贫穷”的“211”大学是什么体验?

你听说过“为母校捐一杯奶茶”事件吗?2021年10月14日,西北大学校友总会对校友、老师及在校学生发出倡议,倡议大家在每月的6—9日将一杯奶茶(11.9元)或一杯豆浆(1.19元)的钱节省下来支持母校发展建设,或者也可捐赠任意金额,并在文字下方配有捐赠二维码图片。此举一出,立即引发了广泛讨论。

有人指责校方“吃相难看”,校方则解释小额捐赠以自愿为原则,捐款项目资金使用严格按照学校财务制度,并参考国内其他高校的相关做法,“我们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钱款的使用都会公示”。而在相关微博下面,越来越多西北大学的毕业生留言为母校解释:“母校经费真的很紧张,学校是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募捐也是真心实意地为了寻求更好地发展。”

我的看法亦是如此。西北地区经济本不算发达,更何况西安高校林立,如果高校也有武林,那西安可以办“华山论剑”,因为这里“高手如云”,一流院校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包围圈”里,西北大学作为一所普通“211”大学,分到的资源也并不多。校训“公诚勤朴”四个字与学校很相宜,尤其最后一个“朴”字。

建筑是朴素的。长安校区中间一栋图书馆,两边各一排教室,后头一片宿舍,侧面是食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学校。图书馆是最气派的,灰白的外墙,修成了书架的模样——修了好几年。教学楼是砖红色的,宿舍也是砖红色主体,掺了一点黄白,并且这些楼几乎都是低矮的步梯建筑。宿舍一层二三十个房间,公共洗漱间和卫生间在每层的两头。每间宿舍住六人,上床下桌的格局。空调是没有的,就屋顶上一个风扇,吱吱呀呀伴随大家度过夏天。

和长安校区比起来,太白校区更是把朴素写进了骨子里。说得好听些,就是学校不愧为古城里的学校,校园内随时能触摸历史的痕迹。说得难听些,便是“土得掉渣”,集齐“老”“破”“旧”三点。四层高的学生公寓建于1954年,红色外墙、砖红色木门和窗框仍在诉说历史。足球场上光秃秃,田径赛道硬邦邦。年代更为久远的是“大礼堂”,低矮得令大家质疑它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实际上,它建于1936年,首倡建设者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

朴素归朴素,但学校从未亏待过学生。图书馆尚未修好时,学校清空了教学楼一楼当作图书室,并不曾出现过缺书读的情况。宿舍虽讲求“集体主义”,事事需得排队等待,但也不曾让大家有过挨冻的日子。食堂饭菜量足,阿姨生怕你吃不饱,打饭时鲜少手抖,只恨不得按一按,再添上一勺。价格也很实惠,馒头三毛,胡辣汤一块五,油泼面三块五,岐山臊子面五块……所以,即使被戏称为“最贫穷大学”,我们对母校的爱也从未减少。

“在默默无闻里坚持”,也许是西北大学的历史传承。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考古”“文物修复”等词“出圈”了。不少同学看完纪录片便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学考古”的种子。一贯冷门的考古学专业,一夜之间也得到了不少人关注,网上流传出了不少相关院校排名。在此类榜单上,西北大学时时与北京大学并肩站着,为此难免有人会觉得奇怪,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怎能与中国顶级院校比肩?

实际上,西北大学的考古学科历史悠久,肇始于1938年对张骞墓的调查、发掘与修缮。1956年,西北大学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全国第二家正式设立考古学专业的高校。当年首批考古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中挑出来的。如今,西北大学是国内考古学最好的高校之一。早在纪录片火起来之前,西北大学的考古学专业在圈里就已经很“红”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