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以后,请别放弃写作
作者: 罗一诺进入大学后,每年高考结束我还是会忍不住观摩一下作文题,这时,“死”在记忆里的八百字作文线和某个背熟的名人事迹就会突然“攻击”自己。
也许是教育方式使然,从小学的周记开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就始终在我的写作中占据上风,而写作力不从心时还会随手抓来名人事迹填满八百字的空缺,这些做法让我的作文无聊且乏味,再加上语文考试里有限的时间,我越来越惧怕写作,对写作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
真正拿起笔是在上大学之后。陌生的校园、全新的生活节奏让我感到孤独和迷茫,我便开始试着写日记。在思想挣脱了“任务型写作”和“满分作文选”的桎梏后,笔尖下的一切开始变得自由。而对我这种普通的、不算特别有天分的写作者来说,文字在最开始就像街头涂鸦,以一种冲动的方式将情绪平铺。不过,我还是愿意花时间去记录。就这样一直写,直到某一个夜晚,我第一次发现我在用写作的方式和自己对话,写作也从情绪的宣泄口变成了我与自己对话的窗口。
这种转变很奇妙,仿佛文字会自己成长。当我发现文字开始变得深刻时,写作的自由带给我一种开窍般的畅然。我开始在写作里思考人生,度过迷茫的二十岁。写作让我找到自己,更让我认识到,不管是在喧闹的人群还是在平静的渡口,自己总是可以陪伴自己的。写作也像一台有着无限胶卷的相机,很多年以后,我仍然可以透过层层叠叠的底片看到当时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像刚从笔尖下流淌出来的那样,气息依旧,墨水未干。这是真正属于我的成长,我会带着更成熟的思想面对过去的挫折,带着更宽慰的心情审视过去的困难。
我在加入学校的校报记者团后,认识到了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不仅可以聆听自己,也可以讲述他人。在这里,我第一次接触真正的新闻,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数字,也不仅仅是遥远的家国大事,更多的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我采访过连续多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田径运动员,守在现场和观众一起感受欢呼与激情;也采访过刚刚获得讲课比赛一等奖的青年教师,从他的进步过程中读到一个年轻人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还采访过研发西农月饼的创业学生,看到对专业的热爱与创新的思想碰撞出的美味火花……新闻采访给我提供了更多了解所处环境和优秀的老师同学的机会,虽然和很多人都只是短暂地接触,但这些接触带给我的那种新奇和震撼是十分难忘的。每次采访都给我一个增长见识的机会,带给我比写好文章更深刻的成就感。
当然,对一个理科生来说,接受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并不容易。我需要分清通讯稿、消息稿,需要学习新闻的写作要求,需要在过去的写作习惯和新知识中找到平衡。很多次,我的文章都因堆砌了太多素材而遭到删改,因不够生动而反复打磨,过程虽坎坷,但我从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逐渐的,校报和其他社会媒体上开始出现我的文章,指导老师开始带着我出任务,我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大大小小的奖项。其中,记录学校2020届毕业典礼的通讯稿《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荣获陕西省高校新闻奖一等奖(通讯类)。此外,我还获得了校级“优秀学生记者”称号、农高会“优秀学生记者”称号。这些奖项既是荣誉也是激励,让我更坚定地坚持写作。
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前,我从未想过写作能够带给我如此丰富的经历和成长,我也尤其感谢当时那个选择拿起笔的自己。所以,朋友们,请不要在高考结束以后停止写作,试着和它以老友的方式相处。也许在某个时刻,你会真正理解曾经引用过无数次的名人事迹,会开始感同身受某一句诗词名言,会在音乐让你流泪、景色让你震撼时开始尝试将心中那种转瞬即逝的感觉用文字描述出来,会开辟出人生的另一种广阔天地,寻找到更美好的精神寄托。